基层疾控人员问题亟待解决
3月27日,河南民权县人民医院把全部确诊的手足口病儿童隔离治疗。(资料图片)
陈晓东/CFP
一场手足口病让民权县疾控中心站到了暴风眼儿上。这个机构实在不习惯它的新角色。不仅因为以前少为人重视的缘故,也由于它自身问题重重。它的新任负责人李正云说,基层疾控事业缺钱、缺人、也缺规范。
“关键还是人的问题难解决。”李正云说。面对高峰或未知的手足口病,面对席卷20多个国家的甲型H1N1流感,再次审视他提出的这些问题并非多余之举。
在民权县历史上,罕有像李正云这样的干部,调任竟然受到了全国多家媒体的关注。2月28日,他从县新农合医疗班主任突然转任县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其时,民权县手足口病疫情已经扩散暴发开来,不久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道成为媒体焦点。他的前任也因此被“严肃处理”去职。留给李正云的,是手足口病疫情和近于失控的疾控机构。
李正云上任后的举动被广泛报道:立即组织干部职工首次见面会,结果是“有人请假,有人迟到”;马上起用两名50多岁的干部,充当消杀、流调科长;要求全单位170多人必须会背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情况等基本知识;在接受卫生部、省疾控专家培训的同时培训乡镇防疫人员,给与必要的、简单的技术指导;绘制全县手足口病发病标记图……
这些工作的开展,对于控制疫情的益处显而易见。不过,李正云真正的“功勋”则被认为是让人们了解了基层疾控中心的实际存在状态。这其中,既包括基层防疫人员专业知识的极度匮乏,也包括基层疾控机构运转混乱和缺钱怠责,还包括“人不少、人才少”的体制环境困境。
按照制度设计,基层的防疫体系由三个环节组成——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防保员(防疫保健员)和村医。其中,乡、村为该体系最前哨。然而,据记者了解,由于村医本身多是个体医疗执业者,政府并不给与分毫投入,所以实际上没有动力去完成防疫任务。多数时候,他们主要还是等人上门看病收钱。
另外,许多村医和防疫保健员一样,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在疫情暴发之初,根本分不清手足口病和普通感冒、皮疹的区别,以至于误诊、耽误病情或者漏报,致使模糊疫情频频发生。这两点在民权手足口病中都体现得非常突出,而且即便是这个体系的最顶端——县疾控中心的水平,其实也有些让人担心。
在疫情发生整个过程中,除失责之外,疾控机构备受诟病的还有创收行为。3月18日“中国之声”的报道中提到,民权县疾控中心打着预防手足口病的旗号向村民推销一种叫“伊康初乳胶囊”的保健品。据说,推销一瓶,防疫人员可得到3元好处。后来卫生部的调查称,这种推销行为跟手足口病的防治没有“因果关系”。然而,它的合法合规性仍然受到强烈的质疑。
有民权县疾控中心的人对记者说,某些时候,创收在他们的工作中是第一位的。“防疫站(疾控中心)人多,编制少,普遍吃不饱,全要靠自己想办法。基层就是这个样子。”李正云的到来,对疾控中心是个大利好。他拿来了5万元手足口防治专项资金。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事儿。
据了解,民权县疾控中心在岗人员180余人,还有离退休人员30余名,每年光工资就需要220万元。去年县里只拨款39.2万元,不足所需全额的20%。往年,这些差额通过二类疫苗收费补充,但是这项收费于去年逐渐取消。于是,疾控中心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想方设法讨生计成为疾控人员的“第一要务”,原本职责反容易被荒怠了。“吃不饱,当然没法打仗了。”有河南省疾控中心领导也比较理解地说。
问题还不仅仅在于钱。据民权县副县长朱华光介绍,疾控中心和县里其他部门一样,严重超编。“本来批的是100个编制,但实际上却有200张口。”他说,以往对疾控这种业务部门财政给得不多,招聘进人也把得不严,所以各种关系的七姑八姨都进了门。起初是招工的名义,之后就是利用机会转干,慢慢就都成了体制内人员。一旦进了门,请出去就不容易了。
这不是民权特有的现象,已经有媒体报道过其他地区的类似情况“基层严重不缺人,严重缺有用的人。”朱华光告诉记者,不少专家在讨论基层如何招到人才、留住人才时,往往偏重于阶层待遇低、福利差等方面,实际上这还有“劣币驱除良币”的机制存在。“不单是精兵强将招不来、留不住的矛盾,而且还有虾兵蟹将赶不走、淘汰不了的问题。”
民权县曾经就教育、卫生等业务领域做过调研,结果是,卫生系统缺乏合格的技术人才。然而,调查后,仍然没有什么变化。“很简单。第一,要这么多人上岗,光工资就得一大笔钱,财政上负担不起;第二,还要清理相同人数下岗,这更是难上加难了。”
李正云和朱华光的话如出一辙。他曾对媒体说,全中心有180人,“能用的,有30人就不错了”,一些人连疫情的聚集、暴发都分不清楚。而现在留下的人员,多数是靠关系调进来的。虽然也有学历职称,但是和疾控都搭不上边,“有技工、助理经济师、助理馆员……”这话似乎给李正云带来了压力。在采访中,他解释说,媒体误解了他的话。他的手下并不是“分不清楚疫情的聚集、暴发”。
在疾控中心大楼前——民权县最好的办公楼之一,大部分由国债转移支付——朱华光不仅对记者感叹,“高楼好起,人难处理啊!”
本报民权5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