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该向职业教育学什么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以来,学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高达80%以上。“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区内企业预聘,平均每个学生都有3个以上岗位可供挑选。”宁波市教育局局长黄士力说,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宁波的中职毕业生当年一次性就业率已连续多年都在95%以上,2008年达到了98.4%。
据悉,宁海县职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其中职教中心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在该县,几年来高分就读职高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职高毕业生还创办企业,当起老板,在县职教中心95届4班58名学生中就有34人创办了企业,成为令人瞩目的“95·4”现象。
同样。在嘉兴,嘉兴中职毕业生近几年一次性就业率也在96%以上。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虽然一再扩招,但还是“供不应求”。去年该校计划招300名学生,结果一天就报满,而学生毕业转正后,每月收入接近3000元。
近几年,平湖市职业中专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校长贺陆军说,他并不担心毕业学生的就业,“毕业学生不仅能找到工作,还能挑个好人家”。
在金融危机、就业困扰高校的背景下,浙江职业院校就业率上展示的骄人成绩,可谓令人欣喜。浙江省教育厅相关人士分析,职校生高就业率固然依托的是浙江经济发达,用工需求量大,更关键的是职业院校紧盯当地产业调整的步伐,实施准确定位的教育教学。“许多高职中职院校由于身段摆得恰当,注重市场需求,做到随‘需’应变,着力培养技术型人才,填补了蓝领、高级蓝领的缺口。”
记者注意到,浙江许多职业院校主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接轨,寻求最佳结合点,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平湖是我国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市,服装也是该市的传统性支柱产业。早在1990年,平湖职业中专就开始设置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近20年来,在教学装备的配置、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学校一直把该专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近年来,光机电为平湖迅猛崛起的新兴行业,平湖职业中专、市技工学校就迅速调整专业发展,把机电一体化作为重点专业,5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添置数控、电气控制等专业设备。2000年,当大量日资企业落户平湖时,市职业中专就与日本上下町教育委员会合作开设实用日语专业;当化工产业在杭州湾北刚刚兴起,又新设化工工艺专业;物流兴起,就开设物流专业。前年,在了解到服务行业最需要的是既有服装行业背景,又会英语懂外贸的复合型人才,便在下半年增设服装方向的国际贸易英语专业。
机电工程类专业如今已是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强项,这几年,该校投入1200多万元重点建设该校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不仅拥有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还有70多万元一台的加工中心、车削中心,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而难以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难题。学校负责人说,现在,嘉兴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也都到这里上实训课。
目前,浙江许多职业学校已形成了前厂后校、产业集群合作、骨干专业+产教企业、骨干专业+实训基地、技能鉴定+走班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开发;通过校企合作,或根据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量身订制”,或实行整批的“订单培养”,使校企无缝对接。“如此一来,学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都紧追市场,毕业生从入学到毕业始终紧贴企业,到就业时自然有市场。”嘉兴教育局局长冯嘉俊说。
平湖市副市长顾玉峰认为,校企合作实际上也使职业教育的办学者与用人者携起手来,让企业与学校从分离走向合作。
“其实,职校订单式培养不仅仅是学生人还没毕业,就有饭碗等着这么简单。”一位职校校长说,职校学生的身段都放得比较低,能吃苦,再加上学校都是应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学生边学边实习,用工单位马上能派上用场。
一位企业老总也认为,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校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让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员工招聘渠道;企业也能从实际出发支持学校的教育,使学生比较早地接触到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
事实上,与传统的课程设置不从岗位需求出发、常以知识为参照点来设置课程不同,在不少职业学校,都在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选取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教育价值、相关性以及课时分配的均匀原则,合并工作分析,并把分析的结果转化为课程设置,形成项目课程。
一些学校,还把传统的静态职业指导转向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当地政府部门合办人才市场,学生一入学就要到人才市场了解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到中小企业参观,了解企业需求;学校再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发展需求进行课程开发。
有关人士认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形成我国高等教育的先天不足,在高等教育与劳动就业间引发一系列的办学、教学问题。
而职业学校根据地方产业升级、生产技术更新,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随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形成了反差,“这,恰恰也给了职业院校施展拳脚的舞台”。
也正是这种反差,在就业压力下,在浙江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放低姿态到跑到职校去充电。来自宁波奉化职教中心、技工学校等4所职校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奉化到职校继续学习的大学生已超过1000名。这一群体性的“回炉”现象,引起众多人士的关注,并在各地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