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1日
星期
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李阳春呼吁——

一家民企吸纳一名大学生解决就业

本报记者 林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11    [打印] [关闭]
    “广东省有103万家中小企业,其中有73万家是民营企业。如果一家企业吸纳一名大学生就业,理论上就有100万个岗位。扣除一些不确定因素,总的就业人口都应该在50万以上。那么,广东省今年所有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得以解决。”近日,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李阳春发出呼吁,企业家发展好自己的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才是最为实际的“社会责任感”。

    听到这样的消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姜玉华瞪大了眼睛,“如果真的能实行就好了,不仅能顺利就业,还能向成功人士学习创业呢”。从去年11月至今,广东某211名校的这位学生会主席,和所有同学一样奔波在各种大大小小招聘会的现场,投出去的上百份简历更是“石沉大海”。

    对经济发展及企业管理颇有研究的李阳春,早就琢磨着大学生就业创业和民营企业的契合点,刚好碰上热心的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以及广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王锐,便联合发起“1+1牵手就业、创业工程”计划,他们也希望政府对参与这项就业工程的企业给予各种灵活的政策支持,比如涉及基金和税负等方面的优惠。

    为了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倡导者呼吁: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它们捐款的数目上,也体现在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上。

    整合民企资源解决就业

    “短期的实习机会只能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延迟,并不能解决学生本人、甚至一个家庭真正的需求。”作为一位民办教育集团的领头人,信力建觉得不需要过多去渲染一家企业提供多少岗位,如果民企真能从储备人才和自身发展出发,多招一名大学生也不为过。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据广东省教育部门统计,2009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和入学前广东籍省外高校毕业生共计36.3万人,加上往年仍未就业和外省到广东求职的学生,预计有超过50万高校毕业生在粤求职。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广东省工商联、广州市民营企业协会、信孚教育集团等发起的倡议书中看到,“将发动全省将近103万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我们的工程中,实实在在帮助大学生落实就业,同时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资料库。”

    “现在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到难以解决的地步,关键就是资源整合。”李阳春说,如果一家中小企业吸纳一名大学生就业,每年就可解决100万大学生的饭碗问题。

    信力建说,就业市场跟商品市场区别并不大,也存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目前可以将企业作为缓冲的“湖泊”,在经济运行好之后,再将这些大学毕业生归入大市场的“江河”中去。

    李阳春认为,尽管金融危机下的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但这对他们也起到了一种“反逼”的作用,企业要想着如何节约成本、扩大内需市场、争取盈利空间,解决大学生就业不应该成为一个“包袱”,而应该成为积极的人才储备计划。“说句‘功利’点的话,民企的社会形象大为改善,说不定还能唤起政府对它们的关注和政策的倾斜。”

    学生和企业反映异常冷淡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所学校,却发现当前青年的择业观念与企业的需求还是存在“不对称”,多数学生更倾向于政府机关或国企有编制的工作,要不就是选择薪水丰厚的外企职位,民营企业的招聘很受冷落。有的学生觉得在民企起点太低,身份卑微;有的认为“没有发展前途”,与政府单位和国企的“基层”还不能同日而语。数据显示,4月26日的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刚刚结束,总报名人数18.6万多人,计划招录9600多名,考录比是19∶1。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民营企业家们对此计划的反应也比较平淡,认为倡导社会责任不能首先拿弱势群体的民企来“开刀”,有的企业家形容自己在濒临死亡的边界线上挣扎,还要搭救大学生一把,万一都死了不就好事变坏事了;有的认为政府给了国企那么多的优惠政策和帮扶,这种就业的事情理应让国企来承担,而且解决就业的规模也够大;有的甚至觉得农民工天天对着“劳动合同法”嚷嚷着把企业告上法庭,如果是大学生在工作中发现有点什么小差错,企业更加没法应对;有的反映大学生不好用,通常都需要“回炉”培训后才能上岗,还不如直接用技校的学生。

    “没有民营企业,谁来吸引就业。”王锐激动地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保增长,最重要的是要保就业;保就业就是要保企业;保企业就要保中小企业;保住中小企业就要首先保护民营企业,保住了民营企业才能解决就业。中国7成的劳动力是民企解决的,贡献了接近一半的税收收入。民营企业占中国GDP的比重超过了65%。他说,国家的4万亿元投资没有倾向于民营企业,是最值得担心的,这对我国经济改革未必是好事。

    “所以,呼吁政府应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企业存活下来,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应当考虑暂缓,同时拓展一些就业渠道和空间,这才能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信力建补充道。

    通过民企就业学习创业

    与此同时,一项名为“创业辅助基金”也悄然发起,主要是为大学生可行的创业计划投入首期启动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为大学生发明创造实现其市场价值奠定基础。目前,信孚教育集团已经计划投入10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

    “创业太难了,办理各种审核证件一个月都没能办下来,根本的问题是在体制上。”信力建说,现在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是事实,但其中也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假如成立一家企业需要10名员工,这就解决了10名大学生的就业,这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

    李阳春提出,广东民营企业可以仿照台湾的经验,成立“青年创业协会”,感召更多没有创业的大学生来自主创业,建立创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库。“如果成功试点,该做法将成为全民创业的示范。”

    “让每一位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先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学习创业过程,这是非常必要的。”李阳春说,每一位民营企业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成功的,其成长发展经历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学习借鉴。当然,也可以组织成功的企业家进入校园去演讲,和学生分享他们创业的经验。

    王锐认为,一家民营企业吸纳一位大学生就业,就相当于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带领着一位大学生创业。纵然企业倒闭,但其失败的教训是大学生创业更需要学习的经验。就业之路是逼出来的,创业之路更是闯出来的。

    据悉,作为此次“1+1牵手就业、创业工程”计划的倡议者之一,目前已经有5名大学生顺利入职信孚教育集团。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