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防范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抵御传销
传销组织针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的欺骗手段可谓层出不穷,花样不断。有的高薪引诱,借试用期为名行骗;有的借熟人将大学生骗入组织后,“照顾”得无微不至,大讲“美好前程”;有的“胡萝卜加大棒”,威逼利诱。只是,一旦进入,再回首已晚矣。
李玫瑾认为,传销组织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洗脑”。
相对来说,“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太单纯了,我们的教育方向还有待于探讨。”李玫瑾说,“在学校,我们一直教育学生要善良,要坦诚对待别人,这种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对待陌生人的戒备心理非常薄弱。”
李玫瑾认为,“善良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外面需要保护层,这个保护层就是要有防止上当的戒备心理。而我们的教育恰恰是要同学们消除这种戒备,认为有戒备心理是对他人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教育的日益专业化,也是促使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玫瑾指出,有些专业属于基础性的,无法在社会上找到对应的职业。很多学生会另寻他路,自主创业,再加上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就很容易陷入传销组织的“美丽谎言”之中。
一位曾经陷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告诉记者,“晚上他们会给你打好洗脚水,跟伺候老爷似的伺候你,完了还给你洗袜子,这让我很感动,就是在家也没人对我这么好。”
“这恰恰是传销组织的另一种欺骗手段。”李玫瑾教授说,“现在很多人的家庭关系越来越淡漠,一些孩子的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孩子处于半不管状态,缺乏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所以,当真的有人特别的帮助你、照顾你、爱护你,就会令人十分感动,甚至有人会觉得,人家对你这么好,应该回报人家。而传销组织的人员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事实上,近年来,传销进校园已引起了工商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增强大学生抵制传销的意识,提高大学生识别传销的能力,防止非法传销活动向校园蔓延,工商总局已与教育部建立了防止传销进校园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与公安部建立了沟通协调、联合办案、联合督查督办及检查机制,并联合教育部向高校赠送了《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知识问答》书籍两万多册,切实加强防止传销进校园的宣传教育工作。
李玫瑾认为,只有从思想上提高防范意识才能治本。“学校可以考虑,在大学生毕业之前,开设相关的课程,向同学们讲一讲这方面的知识,讲一下传销的结构、特点、基本的行骗方式。”李玫瑾说,我们的学生现在呆在学校的时间太长了,对社会太陌生了,“不要老在学校里读书,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能有基本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