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2日
星期

为什么报料者总是首选网络社区

胡安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12    [打印] [关闭]
    一些网络社区或许至今都没想到,十年前他们倡导大型网络社交平台的“虚拟功能”,在现实中已演变成民间舆情的集散地。且这些“民间报料热线”的功能,在不大不小的媒体圈里,已被认为远远超出央视《焦点访谈》以往引发的“排长队告状”的门庭若市。一些读者特别是来自底层的弱势人群,更愿意把自己的冤屈和诉求写在网络社区的论坛上,以唤起更多舆论关注和行政、司法解决。

    报料者之所以更愿意把自己的冤屈和诉求首发于网络社区,除了点击率高、传播快、关注度强、容易引起跟帖共鸣等诸多技术性因素外,和近期一些热点新闻都源于网络社区不无关系。如“西丰县委书记派人进京抓记者”、罗彩霞“顶替门”等新闻的线索都是由网友首发于网络社区,然后再由传统媒体跟进采访、见报,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于是,民众渐渐认为这个民间舆情通道“很亲民,很好使”。

    然而,网络社区渐成传媒界的“全国选题库”,真值得那些申冤无门的草根们欢呼么?网络社区真有激发传媒“包青天”干预恶势力的功能?抑或像圈内人所说,是“中国民间舆情了望台”?我看还没有到拍手称快的时候,这一现象也暴露了我国舆情通道和传媒业自身的一些真空。

    我们的新闻发布制度中那种“只发不收”的功能是不是要尽快改变?是不是地方信访部门还没有架起口径更大、胸怀更宽的舆情通道,让报料者还无法找到“说自己话,解决自己事”的地方?此外,一些传统媒体可能仍在“守着电话等报料”,缺乏接纳来自民间诉求的更先进手段,以至于让网络“受理”先行一步。

    不能对这一现象过早叫好,还另有其因:媒体从业者也不可能以私家侦探的方式,去甄别那些新闻线索的真伪。更需审慎的是,在网络社区那种茶馆式的发帖中寻找新闻线索,本身也存在诸多难以估量的法律风险。一旦我们一味追求网络搜索的功能效应,很可能陷入另一种新闻人可能有的愤怒情结,在关于新闻线索的“第一争抢”中失去中间人立场。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作出这样一种判断:网络社区的报料影响力超过《焦点访谈》,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读者找到了那种在“诉求低成本”面前的“渠道”成功,而不是简单的技术胜利。我们切不可高估此种力量,因为解决那些来自底层的冤屈和诉求更需司法公正、行政清明。而真正做到民间诉求不被长期积压,更需要来自我们社会机制的疏通和免疫能力。

    多年前,笔者当实习记者时,一位老记者说,新闻的策源地和选题库永远在民间,在那些问题真正得到反馈和解决的终点。此话现在恐怕都不过时。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