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2日
星期

“交警是工作最辛苦的警种”

群众从向守牧事迹中更加理解交警
本报记者 何春中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12    [打印] [关闭]
   向守牧生前是值守在大巴山区的一位平凡的交警中队长。他在糖尿病和肺癌晚期的折磨下,坚持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持续奋战40个日日夜夜,在今年大年初一凌晨4时累倒在春运安保的执勤点。3月14日,向守牧不幸辞世。随后,四川省公安厅、达州市政府给向守牧追记一等功。

    向守牧的离去,在他的家乡四川达州引起强烈反响。

    “向守牧是累死的!”很多群众从向守牧的事迹中更加理解交警、关爱交警、支持交警。

    公安部交管局今天提供给本报记者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全国道路交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车辆、驾驶人和道路增长迅速,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357万公里,机动车总数15978万辆,机动车驾驶人总数16389万人,与1987年相比,分别增长2.7倍、13.9倍和12.7倍。

    但全国公安交警警力的增长严重滞后于公路、机动车和驾驶人的增长,同期交通管理警力仅增长1.4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交警承担着大量的执法和管理任务。由于警力严重不足,公安交警经常加班加点,长期超负荷工作,得不到及时的休息和调整。

    此外,由于受噪音、汽车尾气污染等影响,许多交警身心疲惫,积劳成疾。交警队伍中患病人员数量大量增加,患病类型日益多样化,总体发病率和平均单病发病率上升。交警英年早逝、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现象时有发生,交警这一职业也因此被称为“三高”(即高污染、高强度、高风险)职业。

    2009年2月27日,湖北省枣阳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琚兆波同志在整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行动中,由于连续工作,过度疲劳,突然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献出了年仅34岁的生命。

    据统计,近年来,交警因积劳成疾牺牲的人数多,且年龄偏低。2003年至2007年,全国交警因积劳成疾牺牲121人,占因公牺牲总数的39%。其中,45岁以下的60人,占因积劳成疾牺牲总数的49.6%;46至50岁的37人,占因积劳成疾牺牲总数的30.6%。50岁以下的牺牲人数多达97人,比例高达80.2%。

    心脑血管疾病是交警因积劳成疾牺牲的主要杀手。2003年至2007年,在因积劳成疾牺牲的121人中,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共有104人,占因积劳成疾牺牲总数的86%,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疾病。

    在另一份有关在职病故的统计中,交警因患癌症病故比例增大。2003年至2007年,全国在职病故交警中,患癌症的139人,占在职病故总数的45.7%。2003年至2007年,在304名在职病故交警中,45岁以下的122人,占在职病故交警总数的40.1%。

    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18.9万多名交警参加体检,约占交警总数的79%。从体检结果看,60%以上的交警不同程度患有疾病,且职业疾病特征明显。在患有各种疾病的交警中,患鼻炎、咽炎、关节炎、腰椎病、肺病等与交警职业有关病症的6.6万多人,占患病交警总数的58%。

    从工作环境看,交警所从事的工作多在粉尘、尾气、噪音污染严重的道路环境中,扬起的粉尘和机动车尾气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质和细菌,势必引起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交警患上呼吸系统、耳鼻喉系统疾病和心、肝、肺等方面的疾病。

    4月9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公安机关所有警种中,交警是工作最辛苦的警种。无论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广大交警常年战斗在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第一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

    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国交警战线先后有两个基层单位被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24个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40名民警被授予一、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22名民警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149名民警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363名民警因公牺牲,1743名民警光荣负伤。

    据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全国多数地方沿用20年前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时的编制数,新生力量增加甚少,造成交警队伍“老龄化”现象突出,加大了交警患病的可能性。目前,全国近1/3的省(区、市)41岁以上交警人数超过总数的50%。

    这位负责人称,下一步,全国公安交警队伍将充实警力,完善休假制度,落实体检制度,加强心理健康维护工作。此外,交警系统还将完善因公负伤民警快速救治“绿色通道”,建立医疗救助机制。

    本报北京5月1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