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鸿:来自中国的判罚
舒鸿(1885~1964),浙江宁波慈溪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中国裁判
奥运会历史上第一块篮球比赛金牌,由美国队和加拿大队争夺。不过,在柏林球场上吹哨子的裁判是个中国人。
这是1936年,中国人第二次出征奥运会,赛场上依旧一无所获。只有舒鸿担任篮球决赛裁判的消息,夹杂在一堆失利战报里,被国内的报童传得沸沸扬扬。刚听说这个消息时,许多人觉得很惊讶:代表团出征时,浙江大学这位体育主任,只是中国篮球队的一名助理教练。
他们有所不知,因为美国队参加决赛,水平最高的美国裁判必须回避,偌大个奥运会,一时竟然选不出一名合适的裁判。这时,有人想起曾经在奥运会篮球预选赛做过裁判的中国人舒鸿。
起初,顶着“东亚病夫”名头的中国人,并不能服众。巧合得是,舒鸿曾是奥运会篮球项目创始人史密斯的学生。时隔多年,史密斯清晰地记起这个中国小个子眼睛亮、反应快、判罚公正的往事。
当时,舒鸿到美国勤工俭学,在春田学院读体育,他的老师,正是这位史密斯博士。在博士组织的篮球队里,身高还不到1米70的舒鸿,不但成了赛场上的灵魂人物,也是大家都服气的裁判。
毕业时,舒鸿没有接受学校的挽留,也拒绝了北美和南美几个国家请他去打球或担任裁判的邀请,回到中国。谁也没想到,多年以后,他会代表中国人,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在体育史上。
“他是最合适的决赛裁判。”史密斯如此评价。
决赛这天并不顺利,下着大雨,场地泥泞不堪,下半场,近视眼舒鸿的眼镜又被球员撞掉了。最终,美国队得到了金牌,而中国的裁判,则给世界留下了“心明眼快、裁判公正”的第一印象。这是中国裁判在奥运会上第一次亮相,中国人自己不太客气地总结道:这“使国际体育界一转视线,为之惊佩”。
代表团回国,有报纸打出“欢迎舒鸿先生荣归”的大标语,来表达敬意。这很像一个怀有强国梦的体育弱国给自己的安慰,这更是刚起步不久的中国裁判事业收获的一次辉煌成就。
这个事业公认的开端,是十年前由舒鸿发起的中华运动裁判会。在那之前,在中国举办的体育比赛,裁判绝大多数是外国人。如果继续往前追溯,不远的过去,中国人甚至并不熟悉“裁判”这个角色——有人犯规,大家一起乱喊。
现代体育比赛带着裁判精神一起来到中国,起初的赛场上却并不接受中国裁判。直到1928年,一场体育比赛的组织者仍然坚持惯例,不肯请中国人做裁判。
舒鸿为此提出抗议,越吵越大,最后闹到了国际体坛。最终,组织者决定用考试来选拔裁判。当时最权威的美国裁判会负责出题和打分,舒鸿和其他3个中国人以高分胜出,不但获得比赛的裁判资格,也获得了“国际级裁判”的身份。
这个考试此后延续下来,许多中国人通过这个考试成为国际裁判,并开始在国内外的赛事中亮相。尽管此时他们没什么报酬,都还是义务工作,只能做做兼职。
比如,当过两年中华运动裁判会会长的舒鸿,就不得不找别的生计来养活自己。在随队参加柏林奥运会时,他的身份除了是篮球队的助理教练,还充当着医生的角色。
但中国人确实已开始把持自己的体育命运。舒鸿的身影,在这段历史中来回闪现。他与别人一起,把篮球规则翻译成中文。他组织了第一支出国比赛的女子篮球队,为浙江省修建了第一座现代游泳池。他第一次不用外国人帮忙,主持设计了中国人自己的标准运动场地和比赛规则,并组织了一场标准的国家级比赛。
但后人最念念不忘的,是他在裁判场上白毛衣、白西裤的装扮,以及他教导学生时,反复念叨的“公平、公正”的裁判精神。在假球和“黑哨”饱受指责的今天,在奥运会已经在他自己的国家举办过之后,这种精神都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