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3日
星期

仪式之后,我们让纪念延续

本报记者 张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13    [打印] [关闭]
    这是个不能没有仪式的日子。有很多人早就在等待,很多会场被搭起,很多摄像镜头被擦干净,早早对准各个角落。有的人手拿着蜡烛,准备点燃,有的人把手里的发言稿反复温习了很多遍,录有《安魂曲》的带子被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小白菊花准备了很多很多。连每一个将会有纪念活动的城镇的天气,都有人准确到不同时段,早早预报好。

    一切都准备妥当了,连情绪也是。早在几天前,一种伤感但坚强的气氛就开始蔓延在映秀、绵竹、北川的土地上,蔓延在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虽然这一年来,同样的心情断断续续,从未消失,但随着那个时间节点的又一次临近,人们心头越发沉痛。我甚至看到,有人需要用手按住胸口来获得平静。大家都知道,在那个伤痛的纪念性时刻,一定得发生点儿什么。

    一年前发生的是不幸的事情,是带来死亡和毁灭的事情。当时,仪式曾给我们巨大力量。怀仁堂前国家元首的鞠躬,四川街头寻常百姓的默哀,半降的国旗和长鸣的汽笛,都曾给那些被灾难冲击的人们带来抚慰。

    一年之后,同样靠这样的仪式——也许,得用更强烈的情绪,才能让郁积的创痛喷出。这过去一年来,这创伤一部分被展露出来,但更多地深埋在心里,像一股暗流那样,潜伏在板房里,在公墓前,在废墟边,默默流淌。这创伤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释放,再没有比这一天更好的机会了。

    在这一天,一个仪式,或者说,许许多多的仪式,是不可缺少的。

    宏大的仪式或者微小的仪式都可以。由整个国家举办的,或者由寻常人在心里默默进行的都可以。有明星和花朵的,或只有一杯薄酒的,都可以。

    因此,这一天,也只有在这一天,我们不会因为过于形式化而责备什么。只有在这一天,无论是坐在板房里的映秀妇女,还是坐在楼房里的北京市民,都不会觉得仪式与他们无关。我们需要一切好的仪式,需要一切可以让所有人参与其中的集体悼念。这不是一种虚妄的安抚,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

    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仪式是在纪念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仅有仪式并不能成就纪念。在悲伤暂时抑制,心情略作收拾之后,关于纪念,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们在仪式上表达的关怀,要继续用行动表达,而不能只落于口头。政府要尽快履行在仪式上作出的承诺,让房舍更结实,生活更美好,道路更通畅。外界要尽快兑现承诺的帮助,灾区的人们则该坚守信念,建设新的家园。

    而我们,每一个参与或没有参与仪式的人,也应该延续我们的牵挂和祝福,不要让爱随着一个日子的结束而烟消云散——这是一场仪式之后经常发生的事情。

    总有人问,我们该怎么纪念这场地震?现在,一周年的节点已经过去,新的时间已经开始。在漫长的未来时间里,我们也许很难反复举行仪式来纪念地震,但那并不意味着纪念就可以停止。对不同的人来说,最好的纪念除了仪式,还有很多方式。你我鼎力相助是最好的纪念,官员尽心执政是最好的纪念,灾区的重建是最好的纪念。

    这是2009年5月12日这天以后,当仪式成为过去时,关于地震我们所能做的事情。仪式之后,我们让纪念延续。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