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的幸福感源于“人性化”而非“现代化”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官科
4月中旬,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专业硕士研究生官科花了9天时间,从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开始,途经威尼斯、佛罗伦萨,再到中南部的罗马以及庞贝,将昔日欧洲文艺复兴中心意大利游历了一番。近日,本报记者对正在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交流学习的官科进行了采访。
中国青年报:行走在欧洲,你最受触动的是什么?
官科:在欧洲,每幅风景落入我眼中,总能折射出祖国的情形,我看到的种种差异绝对不是用“发达”和“发展中”,或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就可以简单解释的。
很多人用“大农村”形容过欧洲。从表面看,相对中国的大城市,欧洲的现代化设施显得古老陈旧。但是,欧洲人和中国农村人的生活状态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青年报:在一般人印象中,欧洲人有较高的“幸福指数”,你怎么看?
官科:我感觉,欧洲人的幸福感,源于“人性化”,而非“现代化”。
就拿交通来说,意大利米兰地铁站里墙壁上灰尘厚重,罗马的地铁墙壁更是被涂鸦得千奇百怪。地铁班次间隔的准确性,也较国内地铁有很大差距,但是却能够照顾到每一个人的需要,交通网络十分便利发达。以西班牙马德里为例,在周末的凌晨,公共汽车会沿着每条地铁线接送乘客,弥补地铁关闭时给人们造成的不便。在意大利,有3个公司提供高中低档各式列车,富人能享受豪华服务,我们穷学生也能自由穿梭。
中国青年报:像北京、上海这样有历史感的城市如今都高楼林立,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气息。在意大利,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官科:欧洲的城市,大多重视的是历史文化。我去的那几个城市,没有一个拥有高楼大厦。
罗马整个市区没有一幢现代化建筑。当我看到古罗马城的复原图时彻底呆住了——今天的罗马和两千年前几乎是同一个样子。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摈弃过自己的文化。两千年来,他们一直以古罗马时期的文化为荣。他们民族的文化,就是这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通过建筑、艺术、价值观,不仅抵御住了外来文化的侵蚀,并以富有魅力的姿态向世界开枝散叶。
我觉得,一个城市的风格,表面上看是建筑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当地居民文化心态的体现。欧洲人对自己文化历史的热爱与忠诚,使得他们的城市变得独一无二,古老庄严而又风情万种,这也印证了那句人们常说的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你自己尊重自己,别人才可能来尊重你和欣赏你。经济的繁荣只是基础,文化的兴盛才是内核。这提醒我们,不能光建造出现代的城市,却再也无法识别出中华民族的味道。
中国青年报:据说欧洲人最普遍的休闲方式,就是坐在广场的椅子上喝咖啡或小杯啤酒,晒太阳。你在那儿体验了这样的生活吗?
官科:说来有趣,我试着模仿过,可是怎么也做不到一杯咖啡喝一下午——坐不住,说到底还是心里没法像他们那样悠闲。这样的生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应该属于有钱又有闲的人。可是很明显,大多数欧洲人也不属于这类人,他们为什么能如此悠哉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保障发达。据我了解,在德国,一个失业的人每月可以获得政府700欧元的补助;在瑞士,每个月的失业救济高达1500欧元。这些救济金足够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因此他们不用担心失业。在德国,如果每月拿出工资的15%购买保险的话,就不用支付医疗费用,在退休后还会拥有一笔颇为丰厚的养老金。
我国的情况是,即使月薪拿到5000元或者8000元,很多人也不会从内心深处感到安全和放松,因为有太多后顾之忧。要考虑房价那么贵如何栖身,要考虑失业了怎么办,生病了有没有钱看病,以及老了该如何生活等问题。如果大多数风险都让个人来承担的话,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人都是会有不安全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