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3日
星期
体育局、教育局共同领导解决学籍问题,开创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重庆江津探索体教结合新模式

本报记者 杨屾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13    [打印] [关闭]
    体教结合尽管为中国体育一贯倡导,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日前,记者随中央媒体“健康重庆”采访团来到重庆市江津区时却忽然发现,这里正在尝试一种体教结合的全新模式。

    “我们实行的是大教育大体育的发展战略。”江津区体育局王局长向记者介绍道,“2005年,我们经过调研和论证,在区教委和区体育局实行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通过职能衔接,实现资源共享。”

    众所周知,体育和教育一直分属两个行政部门,而实行体教结合的关键,其实就是两个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但实际上,问题往往就出现在两个部门相互协调的过程中。“我是区体育局局长,同时也是教委的副主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政令可以及时得到下达,不会出现两个部门间交流不畅的问题。”解决了政令下达的问题,很多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种措施,确实对推动体教结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拿重庆江津区青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来说,这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该校是由区体校和区重点中小学联合兴办,采取封闭式的管理,集吃、住、训、学于一体。学校目前开设了初一至初三和高一编制班,小学生在琅山小学插班就读,初中和高中生由几江中学负责,课程同普通中小学的课程一致,在保证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塑造新型体育人才。

    “这就意味着运动员能完整地接受文化课的教育,小学阶段是插班学习,初中和高中阶段是单独分班学习。训练全是在文化课后进行,因为我们意识到,文化教育无论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还是对其未来的转型都至关重要。”该校的杨校长告诉记者,“我们的学生,待人接物都非常有礼貌,这和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大排名,可以说,那些运动员学生每个学期在学习上都是进步的,运动成绩比较好的,往往也是文化课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解决了运动员的学籍入口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运动员的出口问题。众所周知,真正能成为优秀运动员的人才毕竟很少,这种体教结合的方式,保证了那些被淘汰的小运动员,能够继续其学业。据杨校长介绍,自2005年以来,区体校运动员小学、初中的升学率都达到了100%,体校运动员即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被淘汰了,到初中毕业后,也可以根据其自身情况,升入重点中学和重点职高,这就解决了体校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这种体教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小运动员不会成为文盲,也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由于“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非体育特长的孩子也能使用原属于体育部门的专业体育场地,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有更大、更好的场地进行锻炼,这无疑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体教结合模式下,运动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江津区体校近年来在市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共取得了82枚金牌、48枚银牌和47枚铜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江津区体校被确定为“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特别观看了该校20多名小举重运动员的训练,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比较贫困的家庭。这一方面说明,像举重这种非大众化的体育项目,能有如此多的孩子参与其中,确实很不容易;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体教结合的方式,确实有它的吸引力。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像南通那样的体育人才后备基地。”王局长说,“为了吸引好苗子和好教练,我们优化了奖励制度——家庭贫困的好苗子,每年将得到1500元的补助,每天还有20元的补贴。”在江津青少年儿童体校,共有100名小运动员享受了这种待遇。

    但是,想成为南通这样的体育人才后备基地也并不容易。南通,这座培养了7位奥运冠军的城市,也有着自己的困惑。目前,南通市业余体校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招生难。独生子女的家庭,一般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体校。而南通遇到的问题和一些潜在的困难,也很有可能出现在重庆的江津。

    “我们也在探讨。”王局长说,“现在到体校来的孩子,不是来自特别贫困家庭,就是来自特别富裕家庭。从选材角度来说,这样并不好。我们这种体教结合方式,虽然能吸引一些好苗子,但也存在一些困扰。拿江津青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来说,目前共有272名体育特长生,而我们要从中挑选最有发展前途的孩子,所以,只有100人能享受到补贴待遇。而这个名单,每年都会有一定的变化。我们这种体教结合的方式,也只是一种新的尝试,以后面对的问题肯定还会有很多。”

    本报重庆5月1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