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院士:不能用竞赛的方式学习数学
应警惕全体学生参加奥数导致的厌学现象
本报记者 樊未晨
“现在很多数学竞赛是应试的方式,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士杨乐指出,我国的数学竞赛始于1956年。当时,这些竞赛在引导一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高中生继续在数学方面进行深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时的竞赛定位很清楚,就是让那些对数学确实感兴趣的高中生参与。”杨乐院士说,1986年我国首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此,数学竞赛在中小学中越来越普及,“而近些年数学竞赛出现了偏差”。
杨乐院士指出,现在的奥数竞赛不仅在高中生中进行,而且在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中进行;不光那些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可以说全体学生都参加了。“这么多的孩子都去参加奥数班、上奥数培训学校、参加奥数比赛,这样做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并造成厌学情绪。”杨乐院士说,这是在用应试的方式学习数学。
杨乐院士说,现在不少人说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拿了奖牌是给中国争了光,“但是我们还要看到这些奖牌的背后”,我国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孩子是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然后把选拔出来的孩子集中到冬令营中,用削减其他课程的方式进行集中训练,“这种集中辅导并不是启发式的,而更多的是对解题技巧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拿到的名次无法说明我们的选手的数学水平比国外的选手强。”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王殿军认同杨乐院士的观点。“我国并不缺乏有数学天赋或数学潜力的学生,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健康的培养方式。”王殿军认为,现在的数学竞赛太功利、太应试、太短视,“正在扼杀学生的数学天赋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