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
星期

用大爱托起新北川的希望

——记北川新县城建设组组长崔学选
新华社记者 肖春飞 苑坚 王海鹰 张晓晶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15    [打印] [关闭]
    他躺在山东潍坊的一间病房里,已经两个月没有喝水进食了,全部依靠输营养液来维持生命。癌细胞吞噬身体的剧烈疼痛经常使他汗湿床单。但只要一谈起北川,他的双眼顿时有了神采。84岁的老母亲来看他,用颤巍巍的手抚摸着儿子的脸:“等你病好了,回莱州老家去看看。”儿子说:“娘,等我病好了,我陪您看新北川。”

    千里之外的四川北川新县城建设指挥部墙上的规划蓝图中,醒目地写着这个人的名字:“新县城建设组组长:崔学选。”

    北川,将铭记这个名字。

    北川人崔学选

    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气壮山河的大救援,把崔学选与北川紧紧联系在一起。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决策,决定一省市帮一个重灾县。山东省主动请缨对口援建北川。时任潍坊市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的崔学选,成为援建大军中的一员。5月29日,他抵达潍坊对口援建的桂溪乡。从此,崔学选把自己当作了北川人。

    桂溪是少数民族乡,在地震中损失惨重。作为潍坊市抗震救灾援川建设前线指挥,崔学选宣布的第一条规定就是:“板房建成后,必须首先让受灾群众住,援川建设人员要坚持住帐篷!”

    雨天,帐篷内积水过踝;晴天,帐篷如同蒸笼。山区蚊虫多,咬上一口,奇痒难耐,一抓一片,如果不小心挠破,就溃烂流水。

    初到桂溪,没有热水,山东援建人员的伙食基本上是“矿泉水泡方便面、压缩饼干就大蒜、杠子头火烧咸鸭蛋”。

    吃不上热饭、喝不上开水、洗不上热水澡,崔学选与同事们一个个又黑又瘦,胡子拉碴,嘴上生疮,脚上起泡,腿肚子肿得一按一个坑,走几步就要挠挠痒。

    生活条件差是小事,频繁的余震与暴雨,使危险无处不在。

    有一天,崔学选与司机袁轲驱车前往严重受灾的渭沟村,路上突遇滑坡,泥土裹挟着巨石飞泻而下,转眼间就把前面的路堵死了,沙土与碎石打在车顶砰砰作响!路太窄,车无法调头。崔学选下了车,一边躲闪山上飞溅而下的沙石,一边指挥袁轲倒车。车在山路上一点一点往后退,后退了一公里,终于在一处农户院子里调过头来。

    这一公里如此漫长,袁轲下车时全身衣裳已被汗水浸透。崔学选也成了一个泥人。

    潍坊援建指挥部当时是山东第一家设在灾区最前线的指挥部。在余震、滑坡、飞石陪伴下,崔学选踏遍了桂溪乡每一片土地。

    当时建板房普遍思路是“集中”,但崔学选发现,桂溪乡山高林茂,沟壑纵横,居住分散,他决定:“宜散则散,宜聚则聚”,集中的空地,用来建学校与卫生院、文化站。这样,一方面方便群众就地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建设用地稀缺的难题。

    八角、渭沟、凤凰、古坊、沙窝、杜家坝……桂溪乡散布在莽莽大山之中的18个行政村,被地震撕裂的大地上,一间间蓝顶白墙的板房顽强地“生长”起来了。潍坊援建人员在桂溪乡共计建设板房3369套。他们在桂溪乡创造了山东乃至全国援建四川地震灾区的多个第一:第一支展开施工的队伍、建起第一间板房、第一家板房复课的学校……9月24日,北川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桂溪乡板房无一倒塌!

    2008年7月初,潍坊第一批援建人员撤离桂溪,走时,路又被堵住了,不是塌方,而是从四里八乡闻讯赶来的人群。当汽车发动后,山路上,一片哭声。

    潍坊人崔学选

    崔学选是躺在担架上从四川回到山东的。2008年9月6日晚上,人们用担架把他抬上飞机,转院到齐鲁医院。医院诊断:乙状结肠癌晚期。

    妻子宋伟闻讯瘫倒在地。她此刻已经认不出自己的丈夫了:黑瘦憔悴,走时75公斤的体重,只剩下50公斤不到了。

    崔学选病情如此严重,很多人始料不及。他们后来回忆,一个个都痛悔不已——本来是可以早点检查、早点发现、早点治疗的……

    初到桂溪,崔学选的身体就出现问题了,腹泻不止,他吃下平常剂量两倍的药,强行止住腹泻。但接下来是便秘,腹胀越来越严重。

    临时安置阶段过后,是更为艰巨的三年援建。大家都想:崔学选在前线已经拼了1个多月,身体又不大好,该回山东歇息了。但他选择了留下来,继续援建北川。

    7月3日,崔学选被任命为山东对口支援北川恢复重建前线指挥部新县城组组长,这是全世界都瞩目的一个重要岗位。

    一个月的繁忙后,到了8月初,崔学选腹胀越来越严重,左下腹阵阵剧痛。

    8月7日,崔学选开始持续腹痛。8日早上,崔学选痛得满头满身汗,被紧急送到绵阳市中心医院,打了4天吊针,第五天肚子不疼了。崔学选嚷着要出院。同事劝他:先不急着出院,做一个全身检查。但他逼着驾驶员办了出院手续。

    这个夏天,他在北川有太多的事要做。

    9月6日,崔学选再一次被剧烈的腹痛击倒,他被担架抬上飞机回到济南。

    8日,做完手术后,主刀医生何庆泗走出手术室,叹息着对宋伟说:太可惜了,晚来了一个月……

    崔学选病情继续恶化,今年3月27日,他在潍坊接受了第二次手术,但癌细胞已经布满了腹腔……

    大家一直对崔学选隐瞒着他的确切病情。4月11日,北川县委书记陈兴春、县长经大忠去看望他,他说:“我很快就好了,我还得回去,和你们一起建新县城。”

    他们眼中的崔学选

    昔日的北川县城曲山镇完全被地震摧毁,援川期间,崔学选多次进入这个伤心之地,每去一次,他都坐在车上很久不说话,然后长长叹息:“活着,是最大的幸福啊……”

    每想到这一幕,崔学选的司机孙文学就恨不得找个没人的地方痛哭一场:是啊,活着是最大的幸福,但你为什么这么不爱惜自己呢?

    崔学选病重后,妻子宋伟一直守候在他的身边。这么多年来夫妻俩从未有这么多时间待在一起。现在,这个总是忙碌不堪的男人,这个笑起来露出雪白牙齿的男人,完完全全属于她了。在病房里,他对她有说不完的话。他对她说:“等我退休了,我带你去旅游……”

    “他并不是心里只有工作而没有家人,只是他的工作太重要了。”宋伟说。她曾经责怪丈夫为什么拖着不治病。他叹息道:身体不适,自己也知道,但刚来几个月就生病,是给组织上添麻烦,哪能行呢。

    很多人问崔学选:“你上有老,下有小,干几年就退休了,何必还去受这个累?”他回答说:不为什么,就为了以后心安。

    是啊,同胞有难,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都无法坐视,何况他还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灾区亟需的建设专家!

    4月26日,我们来到潍坊市人民医院,崔学选刚打完止痛针。听说我们从北川过来,他露出雪白整齐的牙齿,笑了。我们问他,出院以后重返北川,最先去哪里看?他双目放光,说:“当然是新县城了,还有桂溪乡、贯岭乡、擂鼓镇。”

    孩子们心中的崔学选

    在崔学选魂萦梦绕的桂溪乡,我们见到了两个地震孤儿;汪华与张关林。我们告诉汪华:崔学选得了癌症。

    刚刚还在说笑的她,瞬间如遭雷击。良久,汪华哭出声来:“我要去看他,我要借钱买车票,我们要去看他。”

    地震后第一个“六一”儿童节来临之前,崔学选了解到由3个家庭的6个孤儿组成的特殊家庭,他们是姑舅表姊妹,父母全部在地震中遇难。

    看着六个高矮不一、又黑又瘦的孩子,崔学选心疼得厉害,赶紧带人给孩子们送去了床、被子和食物。他发现最小的孩子张关林得了肺炎,连续高烧。他马上把张关林接到指挥部让随队医生诊断。孩子输了5天液,烧退了。后来,6个孤儿第一批搬进了桂溪乡板房小区。

    患难中的孩子最懂得感恩。

    一天,大姐汪美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一手抱着张关林,一手拎着一块沉甸甸的腊肉,走进了崔学选的帐篷。腊肉是孩子们在坍塌的自家废墟里刨出来的,也是6个孤儿最值钱的财产。一路上,张关林都盯着腊肉直咽口水,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肉了。

    崔学选婉拒了。汪美噙着热泪离开。过两天,她又来了,下雨路滑,她跌了一跤,一身泥水,但跌倒时把腊肉举得高高的不让泥水溅上。崔学选又拒绝了。第三次,6个孤儿一起来了,站在帐篷前不愿意走。这一次崔学选含着眼泪收下了。

    这块腊肉在指挥部帐篷里挂了很长时间,崔学选不准大家吃,他说:“你们看看这块腊肉,为了灾区人民,我们该流血就流血,该流汗就流汗,该流泪就流泪!”

    为了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的新生,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援建人员在桂溪、在北川、在四川,流血、流汗、流泪!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1000多年前李白在《蜀道难》中的诗句,恰似今天举国援川的形象写照,无数像崔学选这样的壮烈之士,用生命托起了这片灾难土地上的希望!

    北川,正在千千万万个“崔学选”的大爱中崛起,迈向新生。

    据新华社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