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的魅力
黄勇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让“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探索出一条为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新工作模式。可喜的是,这种尝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提供紧急抗震救灾服务,解一时的燃眉之急,而是真正做到了撤不走、留得住——从去年至今,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成为灾后重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服务链的延伸,大大提升了志愿者工作的价值。
这种新局面的出现,得益于团组织和志愿者工作具体的设计部门把青年志愿者的精神、热情、专长和志愿服务时间有机结合起来。正是这种有机结合,借助“西部计划”这一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搭建的工作平台,通过团组织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安排,使得志愿者工作建立起长效服务机制,形成整体性的工作力量,克服了个体志愿者和一些社会自组织志愿者无法持久服务的天然不足。
灾后重建志愿服务模式,无疑是一个“结合”的成功案例。从推进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要在更多的志愿服务领域构建长效机制,形成志愿者工作整体推进的长效化,强化志愿者的品牌建设,还有很多“结合”的文章可以用心琢磨,比如把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鲜明的志愿服务主题结合起来,突出品牌的整体性和持久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把青年志愿者工作与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基层团组织建设和青年就业创业等重要工作结合起来,将志愿者工作的有效设计转化为推动全团工作的重要内容,使青年志愿者工作成为全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要求的重要载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总结出青年志愿者工作更多的基本经验和本质规律,正确分析和处理当前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形成更多的共识和合力,推动青年志愿者事业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