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0日
星期
灾后重建志愿者赢得灾区百姓的信任和喜爱——

这是一支真正留得住的队伍

本报记者 闵捷 通讯员 白皓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20    [打印] [关闭]
    坐在北川县桂溪乡政府一间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孙宗宝仔细地整理着一本单据,上面记录的是乡政府在灾后重建中需要发放的红砖运费补贴。作为乡政府的出纳,每一笔运费补贴都必须经他支出。

    一个身穿迷彩服的村干部带着一个运砖的老板走进办公室,指着手里的纸条对孙宗宝说:“我担保他是拉了这么多砖,你先把补贴款给他,票据以后再补给你就是。”

    “不可以,必须公事公办,见到村民签了字的收据,我才能给钱。”孙宗宝抬起头回答道。村干部皱着眉头转身离去。

    5月11日,记者来到桂溪乡采访时,正好看到这一幕。孙宗宝说,自己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必须按原则办事,马虎不得。

    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共青团中央发出紧急通知,在中部和东部19个省(市)和部分受灾省份增招1000余名抗震救灾志愿者,赴四川、甘肃、重庆地震灾区,开展为期1年的志愿服务。

    从2008年7月15日进入灾区开始,这批抗震救灾志愿者已连续工作了10个月,他们成为一支真正撤不走、留得住的队伍。

    “忙碌的状态很好”

    走在桂溪乡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水泥、沙石和红砖堆在路边,乡里的老老少少都在为重建自家的宅院忙碌着。孙宗宝站在桂溪乡政府的院子前,静静地看着工地边的一堆红砖:“在北川,所有的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都经历了多个工作岗位,大家都像这些红砖一样,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2008年7月15日下午,孙宗宝到达了桂溪乡,第二天就和乡长一起前往树坪村,宣传灾后重建政策。在树坪村的两天里,孙宗宝负责村民受灾情况的考察及拍照。这35户村民散住在山上,滑坡阻断道路,孙宗宝一路上只能用手扶着崖壁前行,脚下的泥土和石块不断掉进山涧。

    完成任务离开树坪村时,孙宗宝有点后怕:“在山上一旦被滚下来的飞石打中,或是遇上山体滑坡,可能我就留在这里了。”

    回到桂溪乡,孙宗宝正式担任了第一个职务——乡团委书记,为乡里联系捐赠物资、分发受赠物品、制作宣传材料、慰问遇难学生家长、帮助创业青年申请贷款……一时间,他成了乡政府里最忙碌的人之一。

    桂溪乡的会计李正琼笑着告诉记者,乡里各部门都爱找孙宗宝帮忙,小孙也随叫随到,什么活儿都干。

    从2008年7月中旬到8月底,短短一个半月,孙宗宝为桂溪乡联系到社会捐赠的过冬棉衣1177件、棉被194床、棉鞋96双,帮助创业青年申请贷款10万元,走访了数百户有亲属伤亡的家庭。

    2008年9月,孙宗宝被任命为桂溪乡出纳,兼做婚姻登记员,同时负责农房重建资金当中涉及红砖的费用管理。

    “我仔细算过,做过的工作差不多已经有10种。”孙宗宝说,“大地震发生时,我还是山东建筑大学一名很少接触社会的大四学生,10个月过去,现在我已经能做这么多事情了,心里很爽。”

    和孙宗宝一样,“5·12”特大地震发生时,杨颖鑫还是西南民族大学的大四学生,通过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选拔后,杨颖鑫来到了属于极重灾区的彭州市新兴镇。

    在新兴镇服务的10个月里,杨颖鑫先后做过信访、办公室行政、政府公章管理等6项工作。

    “在我们镇政府,无论哪个部门需要帮忙,都会叫我,我基本上就是‘万金油’,其他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也一样。”杨颖鑫说,“忙碌的状态很好,要是没有事情做,就说明大家不信任自己了,那就是我在给‘志愿者’3个字抹黑。”

    3块月饼和新年第一顿饭

    这些志愿者的忙碌和投入,赢得了灾区百姓和党政干部的信任和喜爱。

    杨颖鑫来到新兴镇时,接手的第一项工作是在救灾帐篷里接待上访群众,“灾后重建中,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政策。我要做的是依据政策耐心解释”。

    一次,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向杨颖鑫哭诉,自己和儿子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损毁,因为种种原因,不知道该按什么标准来申请补助款,也不知道手续怎么办理。

    杨颖鑫对比政策后,把详细的办理流程耐心地告诉了她。老奶奶满意地离开了镇政府。

    2008年农历八月十五一大早,杨颖鑫看到老奶奶远远地朝自己走来。“我当时以为她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没想到她提着个口袋走到我面前,从口袋里摸出了3块月饼。”

    杨颖鑫回忆着当时的情景,眼眶开始发红:“老奶奶硬把那3块月饼塞到我手里,我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

    杨颖鑫记得老奶奶对他说:“娃娃,谢谢你帮助我,过中秋节要吃几块月饼。”

    “离开家来到灾区,说实话我很想家。拿着那3块月饼,感觉真的像回了家一样。”杨颖鑫说。那一次,他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感受到了“志愿者”3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潘汉源、潘妙霞在彭州市同济镇服务,今年春节都没有回福建老家,大年初一上午,两人被同事叫到家里,吃了新年的第一顿饭。

    “大灾之后的新年第一天,我们吃了人生最难忘的一顿饭。”潘汉源记得,那是在一片废墟前,同事搭了一个简易的草棚子,棚子里放了两张桌子,一张是很破旧的方桌,另一张是用木头临时钉起来的,桌子上摆着腊肉、熏鸭、兔肉、泡椒凤爪等地道的川菜。

    潘妙霞说,吃饭时,同事的父亲一直给自己夹菜,好吃的荤菜都放到了自己面前,“大地震刚刚过去,每家每户的开支都很紧张,那顿丰盛的饭菜吃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老伯伯说,感谢我们能到灾区来奉献,特别嘱咐我们别拿他们当灾民,就当一家人。”潘妙霞说,自己看到了乡亲们经历大灾之后的乐观,也听出了自己的工作被大家认可,虽然没在家过年,但感觉很值。

    真正缓解灾区基层政府人员短缺问题

    桂溪乡党委书记廖凯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许多志愿者进入灾区开展服务,但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学业和事情,没办法长期在灾区工作,“通常待上三五周、最多几个月就走了,只能解决短期的人员短缺问题。”

    在廖凯看来,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在一年的服务期内,可以系统地完成至少一项工作任务,真正缓解灾区基层政府人员短缺的问题。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队伍对灾区最大的意义,“不是解了燃眉之急,而是打消了我们对长效的忧虑。”

    “以农房重建资金当中涉及红砖的费用管理为例,整个工作持续大约一年,从头到尾必须经过同一个人之手,否则交接起来非常困难,容易出现纰漏。”孙宗宝说,“我作为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服务至少一年,可以系统地完成这个工作。”

    团四川省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江海介绍说,从目前团省委掌握的情况来看,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在灾区的服务效果非常好,目前已有332人提出了延长一年服务期的申请,希望帮助灾区更系统、更持久地完成工作。

    他告诉记者,今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将继续招募这方面的志愿者,名称由“抗震救灾专项志愿者”改为“灾后重建专项志愿者”,以帮助灾区加快灾后重建的步伐。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