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搭建“分子共和国”
这并非童话,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政治新闻。当许多人翻开这本名叫《分子共和国》的小书,看到里面那些有趣、易读的科普文章时,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相比起常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化学世界,这里描绘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灵动有趣的化学王国。而它的缔造者们,在为这个王国慢慢地添上一砖一瓦时,从未想过今天的成果。
毕竟,王国不是一天建成的。
1 2005年暑假,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陈佳未,在和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聊天后,突然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
这个朋友是读文科的,在交谈中,她得知陈佳未的专业后,表示了“某种惊叹”:“化学?好高深噢,女孩子学化学,会不会很难很枯燥?”
这个问题让陈佳未突发灵感:为什么不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用“可爱的文笔”,让“化学”这个名词在大家心目中形成“崭新而有趣的印象”呢?
于是,陈佳未联系了班上的几个同学,大家一拍即合,开始了一个名为《元素的世界》的系列写作。
在陈佳未最初的设想里,化学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便是112种元素,每个元素写上一篇稿子,能够保证一百多天不间断地推出,发表在校内的BBS上。她甚至产生了让每篇稿子,都进入当天BBS十大热门帖子的“野心”。
而现实中的操作却困难得多。有些元素很“冷僻”,没有人认领,有些元素太热门了,争着要写的人太多,而这类科普文章,想要每天都进入北大BBS的十大帖子,也确实颇有难度。
这是2005年的7月,正是北京炎热的夏季。北大化学院的同学们在实验室一边写作,一边乘凉。在陈佳未的协调下,100多个元素很快被人领完了。
许多老师也加入了“元素的世界”,化学院席振峰教授专门给大家提供了一本外文专业期刊,里面介绍了所有的元素。有些老师为此专门在BBS注册ID,经常跟帖直接发表意见。
在接下来的100多天里,《元素的世界》牢牢占据着北大BBS的10大热门帖,每天都有一两百人跟帖,在这些热情参与的学生与老师中,不光是化学院,还有许多外院的学生也跟帖,甚至参与创作。
一个经济学院的学生甚至对陈佳未表达了自己的艳羡:“哎呀,早知道当初我也去学化学了。”这让陈佳未很是得意。
《元素的世界》也带动了北大科普创作的热潮——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创作了《石头的故事》,经济学院创作了《十大经济学原理》。
100多天后,《元素的世界》创作小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有的元素都亮相完毕。化学系的学生们将帖子集结成了院刊《元素的世界》,而发起者陈佳未也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她考上了美国一所大学化学系的硕士,马上要出国留学了。
但后面的事情,让这个小姑娘大吃一惊。“天啊,我们的游戏,居然惊动了院士。”她笑呵呵地说。
2 的确,这位院士可不简单。在这些化学专业的大学生眼中,他就像是一座“把头抬得再高也望不见顶的高山”。
出生于1920年的徐光宪,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也是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当《元素的世界》在北大BBS上引起轰动时,这个化学界的泰斗,已经85岁了。
但他几乎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批热爱写作的学生们的“小游戏”。2006年9月,他受到《元素的世界》的启发,在北大BBS上发表了三篇文章,命名为《分子共和国》。
如今,尽管卧病在床,但得知记者前来采访此事,他还是亲自给记者发来了电子邮件。
在邮件中,他这样写道:“分子共和国的创作想法,我由来已久。化学是创造和识别新分子新材料新物质最多的学科,1900年,物质种类约55万种,到了1945年,增加到110万种,而到了2005年,由于合成化学,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8220万种。在6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80倍之多。同时,分子的话题也随时都在人们的生活中闪现,人们常听到这样那样的名词,比如苏丹红是有害人类的坏蛋分子。而富勒烯,碳纳米管等则是明星分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些明星分子,以及少数坏蛋分子描述清楚,既不失趣味性,又要保持科学性,让读者在兴趣中获得知识。有了《元素的世界》的经验,《分子共和国》的创作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这位泰斗的“亲自出马”,再度激发起了化学系学生们的热情。他们再一次组成了《分子共和国》的写作小组,开始自发地分配起了任务。
有了前一次的经验,很多事情做起来似乎驾轻就熟。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些矛盾突然间出现了。
在写一篇关于氧分子的文章时,作者的风格在“科学严谨性与趣味性之间”侧重点的把握“产生了一些偏差”。这在BBS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一些参与者甚至争吵起来。
因为从始至终都是听到褒扬之词,有人形容,这个事件的发生,就像是给这些热心科普的同学们“泼了一盆冷水”。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黄建斌的学生,在BBS上发表了一篇长文,讨论了这个现象,他写道:“……好多人觉得这篇氧气写得太空洞了。的确,科普创作最终的立足点是科学。对知识本身的写作不够,尤其是作为氧这个大家最常接触的东西,如果描写不到位,肯定是不合适的。”
这篇“很有分量”的长文,很快说服了争吵者。他们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逐渐达成了某些默契,“在保证文笔和可读性的同时,对知识的描述也要完全到位”。
王子涛是北大化学院的硕士生,他参与了《元素的世界》的写作,写了铜和硒。但这个男生的文笔,把这些化学元素写得像是“武侠风格”。
“很多人认为化学就是枯燥的实验和反应方程式,要不就是无穷尽的灾难——毒气、三聚氰胺、化工污染,或者是穿着白大褂的怪叔叔怪博士,在动画片里摇着瓶子就引发了爆炸。”他笑道,“哈哈,其实,哪里是这样子呢?”
在两周的写作时间里,王子涛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12点回到宿舍,还要继续查资料,然后抽周末时间写作。
“我们显得严谨,是因为我们选择的工作让我们必须严谨。其实理科生也同样很浪漫,很唯美啊。”他说。
而《分子共和国》的写作过程,陈佳未并未参与。当这个已经出国的女生在MSN上得到这个消息,“激动得不知道该怎么是好”。
“我们并不是书呆子,我们很喜欢创新,很活跃,很乐观。过硬的科学背景,坚定的科学信念,以及创新的表达方式,一起孕育了这些科普文章。”她笑着说,“而且,徐老在化学界是那么德高望重的一位老先生,我当时只是个小本科生。所以嘛,科普不分老幼,也不论是‘牛人’还是‘小虾米’,你都能参与,都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大家。”
3 在这个“共和国”历时三年的创建过程中,加入的成员越来越多。
2007年,化学学院同学将《分子共和国》中《甲醛》一文改编成了剧本《分子江湖》。
这个话剧中,所有的演员都穿着古装,打斗用电脑游戏《仙剑奇侠传》的回合式方式。背后大屏幕上打出字幕,前面两个人开始切磋。角色有甲醛、硫酸、水。
故事的剧情是:商人甲醛在义父的教唆下,成了黑心奸商,做尽了坏事,但在这个过程中,甲醛和水产生了感情。只是,甲醛和水的化合物原本就不稳定,预示着这份感情将会分离。
这个新出炉的剧本,居然在北京大学新生文艺汇演上夺得第一名。这个消息,一下子在这个有着深厚话剧传统的高校里“炸开了锅”。
随后,《分子共和国》的成员们有了出书的打算,他们联系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10月,当书稿送到出版社插图编辑石玉手里时,这个“上学时化学一塌糊涂”的女孩,居然被这些文章逗得哈哈大笑。
“唉,如果我以前能把化学看得这么梦幻,那就好了。”她甚至有些后悔。
石玉的工作,是给这些有趣的科普文章配上合适的插图,她要尽量看懂每一篇文章,然后寻找可画的点。在石玉眼中,这部书稿中的每一个看似轻松的故事,都是“化学理论水平和文字能力的完美结合”。
而这些作者在写作中表达的科学精神,则是“极尽化繁为简之能事,让我们觉得冰冷的化学名词,其实是生动的,是可以被人们记在心间的”。
而在陈佳未看来,真正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让人们了解专业领域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才是更有意义的事。”
2009年4月,这个凝结了100多位“公民”心血的“分子共和国”,终于摆上了书架,北大化学系的同学们在学校内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和媒体推出了这个“化学世界的梦幻国度”。
在发布会的结尾,数十位“共和国公民”集体合唱了《“分子共和国”国歌》,词曲都是他们自己谱写的。
“这里拥有燃放生命的力量,我们在分子共和国,探究未知的前方,青春是理想的翅膀……在分子共和国续写我们的辉煌。”他们这样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