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1日
星期
万亿元资金背后深藏哪些隐忧

银行信贷有多少进入实体经济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王宇 姚均芳 余晓洁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21    [打印] [关闭]
    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公告称,由于一些基层银行审核把关不严,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而未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

    就在欧、美等国银行业依旧被流动性紧缩的阴霾所笼罩时,我国银行业上演了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信贷的罕有历史:自去年11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半年时间里我国共新增贷款超过6万亿元——这一数字是去年全年的1.2倍。

    这些资金究竟有多少进入到了实体经济?其对保增长具有怎样的支撑作用?万亿元资金的背后或又深藏哪些隐忧?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

    即便是与历次经济扩张时期相比,当前我国银行业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放贷高峰。这些巨额信贷究竟去了哪里,成为市场最关心的话题。

    持续跟踪信贷流向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给记者描绘了近期新增贷款的流向图:半年来,信贷资金至少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了以下三个领域:其中为配合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绝大部分资金通过银行贷款进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中;一小部分资金通过票据贴现方式被企业借出后,又再度被企业存入银行;此外,不排除还有一部分资金进入到了资本市场。

    郭田勇估测,今年以来,一些企业曾通过低息票据贴现的方式,将获得的信贷资金“翻转腾挪”存入银行以牟取利差。这种银行信贷“空转”行为产生的结果是,票据融资和企业存款金额的骤然增多——

    前4个月我国票据融资增加1.6万亿元,占银行新增信贷的30%,是往年份额的6倍;同时今年一季度企业存款激增2.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居然多增了两万多亿元。

    信贷资金在银行系统“空转”的现象,受到了国家审计署的重点关注。审计署警示称,这不仅影响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虚增了银行存贷规模,也加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

    “除了‘趴’在银行账户上吃息以外,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资金流向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们发现,信贷飙升与股市行情以及房地产市场所谓的‘小阳春’,在时间节点上是重合的。”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进一步补充。

    在全球股市普遍低迷的状态下,我国资本市场则掀起了强劲的上涨行情,半年时间里沪指上涨幅度超过50%。对于股市的上扬,除了国家一系列“保增长”利好措施刺激外,专家认为其中也不排除会有一些信贷资金进入到了资本市场。

    在巨额信贷逐月增加的同时,人们对信贷风险的担忧也与日俱增。信贷激增的背后是否积聚着银行不良贷款风险,成为从官员到学者都格外担心的问题。

    “根据银行业务经验,在信贷投放的操作上,如果信贷增长超过20%,基本上信贷员都会相当忙碌,资产质量的下滑需要提防。”巴曙松指出。

    更有学者指出,当前地方投资项目多属于银政联姻,其中一些项目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在地市财政负债比率上升的同时,如果项目本身缺乏商业的可持续性,加之再把官员任期因素考虑进来,未来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不可忽视。

    其次,大量信贷涌入某些行业是否导致重复建设等问题也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如今,一些行业已经出现重复建设、投资率低的端倪。以钢铁业为例,3月份钢铁业产量增长了12%,但第一季度的行业收入仍然下滑了22%。针对此等状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文强调,当前我国钢铁总量严重过剩,落后产能比重较高,恢复生产存在盲目性,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当地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

    针对这些风险问题,央行、银监会日前在京联合召开了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进度,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调控信贷结构,确保银行业案件防控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和到位。

    此外,如果信贷资金未能充分进入到实体经济,则还可能在远期引发通胀之忧。

    巴曙松指出,在实体经济的需求没有起来之时,信贷又被高速投放出去,可能会形成局部的资产泡沫,这对于经济的持续复苏来说不会是好现象。

    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