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2日
星期
全球确诊的甲型流感病例已突破万例,我国民众高度关注——

我国会不会出现非输入性病例

新华社记者 崔静 吴晶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22    [打印] [关闭]
    甲型H1N1流感病例仍在全球肆虐,不足一个月,全球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已突破万例,尤其是日本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激增,更是引起了我国民众的高度关注,使人们提高了对非输入性甲型流感的警惕。

    我国目前尚无非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但未来会否出现?如何严防此种疫情的发生?一旦出现类似病例,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针对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疾控中心的相关专家。

    我国有无可能出现非输入性病例

    非输入性流感是指本土性流感或国内感染的流感病例。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舒跃龙指出,非输入性流感从理论上说是有明确感染来源的,有清楚的流行病学传播链,但也可能出现社区性传播的情形,就是感染来源不明、追踪不到传播源,这种情形在人群中的传播率更高,更为危险。

    他指出,从流行病学的角度,非输入性流感病例难以避免,但可以严防。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发现非输入性病例的情况下,仍应将发现第一代输入病例作为工作重点,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一旦出现社区性传播,要加强监测,主要是监测病毒是否发生变异,评估其对我国卫生体系的影响有多大,以充分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医疗资源。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说,非输入性传播对于流感来说是非常常见的流感传播模式。日本近期发现的所谓非输入性流感病例,实际也是从国外输入进来的,只不过最早的传播源没有发现,等到发现时病毒已在日本本土传播了。

    “但日本发现得还不算太晚,日本本土发现的病例相对还比较局限,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人口密集、医疗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那么情况可能更糟。”曾光说,为此,我国必须把好国境卫生检疫的关口,及时发现第一代输入病例,控制传播源。

    我国应做好哪些准备

    日本自5月16日发现首例非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在短短3天时间里,大阪府和兵库县两地的确诊病例即接近190人,疫情扩散势头令人生畏。但曾光指出,出现非输入性流感病例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可控范围内,即通过清晰的传播链,把发现的病例基本控制住,同时尽力寻找密切接触者。

    “防控措施采取得越早越好,现在控制一个,比以后控制100个、1000个效率都高。”他说。

    曾光指出,目前我国对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链监测十分有力、有效。以铁路为例,不仅每辆列车都做好了应急隔离准备,也对所有过路站点进行监测。但是,仅有政府的防控措施还远远不够,必须强调公众,特别是从有疫情国家回来的人,有告知个人身体状况的义务,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据舒跃龙介绍,为提高监测能力,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输入性病例,我国已决定在各地增加病毒检测实验室和哨点医院,扩大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他说,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流感监测网络,包括63家地市级网络实验室,每一个实验室均具备病毒检测能力。

    “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将网络实验室扩大到整个地市一级,使全国300多个地市都具备能够进行病毒检测的能力。这不只是针对甲型H1N1流感,对于未来我国监测所有类型的流感及呼吸道感染疾病都将大有裨益。”舒跃龙说。

    一旦出现非输入性病例怎么办

    截至5月20日傍晚,我国内地共报告4例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确诊病例,尚未发生社区性传播。曾光指出,我国目前采取的防控措施十分有力、有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对病毒的传播链掌握比较清晰。

    我国从入境检疫入手,及时发现第一代输入病例,一旦一个病例被确诊,我们便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尽可能找到密切接触者,对其进行医学观察,让任何人都不能继续把病毒传播下去。

    曾光强调,鉴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潜伏期就具有传播效力,我国必须坚持现在的防控措施,同时加强监测力度,尽最大可能控制病毒传播。一旦发现病毒入侵,我们就要尽量做到迅速发现,减少损失。

    他透露中国疾控中心正在与有关部门制订进一步防控工作的预案,一旦在我国出现病例激增情况,我国将根据病例出现的数量、范围等采取相应果断措施,如关闭学校、娱乐场所、对公众进行交通告知等。

    针对日本在病例激增地区采取的强制措施,曾光表示中国目前还处在预防阶段,即使在某一地区发生与日本类似情况,中国也不会在全国采取同样的强制措施,而要因地制宜,用最小的社会成本控制疫情。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