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09年5月26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广告专版
承浙大求是精神 扬甬城文明精华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办学巡礼
2009-05-26

    名城名校携手,高水平高起点办学

    经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2001年6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在宁波——这个国家重要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式成立。学院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全额投资建设、浙江大学负责全面办学管理,是全民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全部按成本收费。这种办学的“四全”模式和机制创新,使学院得以依托宁波市强大的经济发展实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借助浙江大学的品牌和师资、科研、管理、网络、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高水平高起点办学,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为宁波市全民事业单位,学院的师资队伍的管理等都纳入宁波市事业单位管理范畴。学院由宁波市政府全额投资8.4亿元建设,占地1200亩,总建筑面积36万余平方米,校园风景优美,是读书治学的理想校园。学院由浙江大学全面负责管理和办学,作为浙江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院的教学工作纳入浙大的整体安排,并由浙大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相关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学院每年从一年级学生中推荐高考成绩在二本线以上且品学兼优的学生转入浙江大学学习。学生全部按成本收费,对于学院强化质量管理、创造自身品牌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精干、高效机制的运行。学院2004年实现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规模发展,并转入内涵提升的新阶段。目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正在深入开展以“抓质量、创特色、强优势、促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载体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坚持“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型、社会服务区域型”的特色定位,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主要办学指标达到浙江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上水平,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建设“实践型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为主要任务,把本科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目前,学院共有8个分院33个本科专业,4个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是宁波市生物医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学院面向浙江、辽宁、四川、湖南、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新疆等11省(自治区)招生,在校本科生人数达11500余人,生源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全面启动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程,该工程以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切入点,强化“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产业实践”,建立和完善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缩短了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使得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例如,学院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集训队参加国际、国内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频频获奖,集训队成员毕业时也常常被国内知名IT企业高薪团队聘请。2009年4月13日,学院SunJava授权培训中心揭牌,学院与达内科技签订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达内科技SunJava软件实训就业基地共建协议,此举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建设高端人才培训中心的一次探索。学院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得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宁波市教育局的肯定与支持,依托实践教学改革的三个课题,分别被列为“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课题项目。

    学院努力提升人才培养层次,2003年起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合作,建立了“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宁波教学基地”,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目前,招生专业达到了32个,已培养博士56名,硕士200多名。学院还大力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办了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班、临床医学研究生进修班等,为宁波市培养各类紧缺的高层次研究人才,使学院成为宁波市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基地。此外,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学院成教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开展的英国国家高等教育文凭(BTEC/HND)项目,多次被评为中英合作优秀项目。

    着力推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

    按照“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型、社会服务区域型”的特色定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集聚学科团队,促进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院已拥有4个市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院级重点学科和3个院级重点扶植学科,形成了理、工、文、法、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院立足宁波、融入宁波、服务宁波,充分发挥知识和人才优势,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学院分别和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北仑区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市旅游局、市信息产业局等单位共建了休闲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化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广播电视监测评价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建筑设计研究院并获得了省“建筑行业(建筑)乙级资质”;受宁波市委组织部委托,承办了近10期宁波市优势骨干企业总裁高级研修班,累计培训了总资产亿元以上的优势骨干企业主要负责人600余人,该项目获宁波市教育服务经济贡献奖二等奖。

    为了进一步整合院内外资源,加快科研产出,快速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形成学院的科研特色,学院成立了28个A类研究机构和24个B类研究机构。A类研究机构以专业为依托,是学院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基层学术组织;B类研究机构重在学科交叉、内部与外部交叉,鼓励教师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合作共建,人员构成比较灵活。学院还成立了学院社科联、科协等团体,宁波市社会学学会、宁波市与中国社科院共建的现代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也落户我院,建成了一批富有学术活力的研究平台和基地。

    学院还重视与企业合作开展攻关,与中化宁波(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独立开发了医药产品、有机中间体、农用化学品项目等50余个,产品累计销售额过亿元;“浙大宁波理工余姚科兴塑料研发测试基地”、“环保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宁波中心”等一批共建的研发机构或基地,为宁波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科研渠道不断拓展,科研水平与实力迅速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从2002年的178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676万元,实现了快速增长。至2008年底,学院共获得19项国家项目,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首个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且项目最多的学校。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此,学院依托浙江大学,逐步建立起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核心、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近600人,7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教授67人,副教授154人,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55名,外籍教师20余名。另外聘请浙江大学兼职兼课教师,每天专车接送来院授课或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根据学院学科布局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调整和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争取宁波市“甬江学者”岗位,合理设置学院“三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积极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目前,学院8个分院的院长均由来自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担任,他们在各自学科和学术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声望和较大的影响,有利于整合学术资源、凝聚学科力量、组建学科团队并形成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学院积极贯彻“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型、社会服务区域型”的要求,在国内率先实行基础课首席主讲教授制,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责任教授制,聘请浙江大学、地方政府及知名企业的教授、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学院咨询委员会,学院还聘请了首批36名宁波知名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担任学院的企业家导师,为学院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习就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献策、出力。针对一些青年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的状况,学院成立了青年教师进修学校,制订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办法,以切实提升他们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学院还择优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此举极大地拓宽了教师的国际视野。

    为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先后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既为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用好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也为学院的内涵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事制度保障。学院先后制订了学院部门工作职责规范和编制管理办法,加强了人员编制动态管理;完善了事业编制人员聘任、博士后工作、兼课教师管理、教职工疗休养和体检等多项人事政策,规范了各类人员管理;建立了教职工工作业绩与薪酬挂钩的岗位聘任机制,并完成了两轮定岗定编工作,为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赵映振 贾小鹏)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