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
星期

一位老红军的“书剑人生”

——记北京军区离休干部杨德千(下)
本报记者 李雪红 通讯员 赵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26    [打印] [关闭]
    16日上午,94岁的老红军杨德千在自家院子里,带着浓浓的山西口音接受记者采访,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有问必答。说要进屋拿样东西,老人起身就走,不用人搀扶,身板儿格外结实。

    老人院子的空地上,黄瓜和西红柿都长势正旺。干休所的领导说,那都是杨老自己种的。

    杨老家中挂着一幅自勉条幅,上书:“功劳资本摆不得,个人恩怨记不得,吃喝玩乐沾不得。”他说,这是他的做人准则。

    “越是老党员越要作表率”

    杨德千戎马一生,在部队担任领导职务时间长,许多当年的战友或部下后来走上了高级领导岗位,可他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关系为个人办私事。他说:“学好更要做好,‘老’字重千斤,越是老党员越要保晚节、作表率。”

    他老家有位堂弟的女婿,在某市当处长,被市委列为3位预提人选之一。堂弟听说一位时任该省领导是杨德千当年的战友,就上门请杨德千写封信说说情。杨德千听罢对堂弟说:“不妥,走领导后门,既不尊重人家,又不自尊自重。你女婿提拔的事,还是相信组织吧。”

    杨老一个亲侄女想当兵,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不够,便请他出面。没承想,任凭家人怎么说情,杨德千就是不点头。杨德千说:“尽管许多人说我不办事,但我维护了党性尊严,问心无愧。”

    “在老百姓心目中,党员就是党的代表。每个共产党员的一言一行,都事关党的形象和威望。”杨德千说,我们不能一方面对不正之风恨之入骨,另一方面却守不住自己脚下这方净土。

    今年春节,老人的孙子结婚,家人想在北京一家大饭店办几桌酒席,在征求他意见时他始终不点头,最后既没摆宴,也没收礼,只邀请几个至亲简单吃了顿饭。杨老给两位新人的礼物是:一本《科学发展观读本》和1000元。他诙谐地说:“听说有位美国总统的儿子结婚,总统才送了200美元。我又不是总统,送1000元已经够多了。”

    杨老的老母亲去世后,他的两个兄弟想好好办一办丧事,劝杨老不能办得太丢面子。杨老回答:“对老人要厚养薄葬,共产党员要带头树新风,亲人死后大操大办不仅不长面子,还会让党的形象丢面子!”结果老母亲的葬礼一没搭台唱戏,二没披麻戴孝,办得很简单。事后村民都说:“还是老红军觉悟高!”

    “多为社会作贡献,这样的晚年才有价值”

    杨德千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任何情况下,都只能为党添彩,不能给党抹黑。他从小事做起,用一辈子的坚守,诠释着党的先进性。

    2007年11月,老家一位表侄来北京帮助照顾杨老,一个月的细心照料,让杨老心存感激。有一天,表侄突然感冒发烧,工作人员想以杨老的名义到部队卫生所开些免费药,杨老听说后连连反对:“我们不能占公家便宜!”他赶紧和司机把表侄送到附近的工人疗养院,自己掏钱为表侄看病治疗,住院一个星期。医护人员知情后,对这位天天陪护在表侄身边的老红军肃然起敬。

    在一些人眼里,杨德千太死板、太较真。有一次,他孙子生病,家在市区的儿子打来电话,想用公车接送去医院。杨老考虑到自己离孙子住处远,派车去接,费时费油划不来,便要儿子快点打车送孙子去医院。事后,杨德千说,共产党员最讲“认真”二字,不能“因恶小而为之”。

    一些人官僚作风、特权思想的形成,往往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因此,杨德千平时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上级按规定给他配的车他很少用。有个菜市场离他住地约两公里,每次买菜,他都让公务员扶着走过去。作为一个90多岁的老人,他来回需要走两个多小时,中途要休息好几次。司机劝他坐车去,杨老笑着说:“我走着去买菜,既锻炼身体,也为公家节省汽油,一举两得啊!”

    干休所所长于在亭告诉记者,对于自己的后事,杨老早早就征得亲属子女同意,写了捐献遗体的遗嘱上交所党委保存:“走时葬服穿军装,不穿其他衣服。遗体供科研用,有用的器官摘去,剩下的火化,骨灰不保留。一切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

    杨德千常说:“人老不是资本,越老越要珍惜时间,多为社会作贡献,这样的晚年才有价值。”

    “只有离退休的职务,没有离退休的党员”

    干休所老干部多,年龄、体质、家庭和经历不一,许多人存有困难和不便。尽管自己也是一名老年人,但杨德千仍不忘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

    杨老的菜地收了新鲜蔬菜,他让公务员送一些给生病的、体弱的老干部尝尝鲜;邻居一名老干部家里活多,他就安排公务员去帮忙,自己的家务活则自己和司机一块儿干。有一年冬天,杨德千做了一锅“八宝粥”,觉得有营养,味道也好,就让公务员分成几份送给左邻右舍老干部吃。老干部都说“杨老心态好、人善良、热心肠、好打交道,是我们心中的榜样”。干休所第四党支部书记、79岁的金兴普老人说,杨老在所里人缘好,大家都愿意和他聊天。

    据杨德千的公务员张鼎介绍,杨老现在每月退休金虽已有1.4万余元,但他生活一直十分俭朴,每天都是粗茶淡饭,从来舍不得买一件贵重物品,穿过的衣服、破了的袜子,总是补了又补,一件蓝色中山装和一件紫色毛衣一穿就是18年。平时洗过菜、淘过米的水,都要留着用来浇灌花草和树木。杨老有一台缝纫机,刚开始扎扎线、制些鞋垫,后来还学会了改制衣服。他经常把自制的鞋垫送给儿孙、身边工作人员。去年,干休所为老干部建房,消息传出后,有的同志提出要加大面积,有的提出要装修好一点,所领导上门征求杨老意见时,他却说:“房子只要能住就行了,我没有别的要求。”

    杨老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得知国家正式启动保护长江、黄河源头退牧还草工程,他找到在北京东城区的该项目工程办公室捐款1000元;90岁生日,外孙女从加拿大给他寄来500加元,他到银行将其兑换成人民币分批捐给了灾区;2008年春节前,听说装备部开展向南方遭受冰冻雨雪灾害地区捐款的消息后,他第一个来到捐款地点,亲手将1000元放进捐款箱;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因骨折住院治疗的杨老闻讯又第一个捐款1500元,为四川地震灾区缴纳“特殊党费”。在1998年抗洪、抗击“非典”、保护“母亲河”、治理“三江源”、内蒙古地区沙漠植树、首都绿化等活动中,杨老要么致信致电慰问,要么慷慨捐赠钱物。

    有人看杨德千整天管这管那闲不住,便劝他:“你都离休了,还操啥心?”杨老回答:“只有离退休的职务,没有离退休的党员。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