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民谣(图)
5月16日摄
4月11日摄
4月18日摄
5月9日摄
5月24日摄
5月9日摄
5月17日摄
4月11日摄
有人觉得她喧闹轻浮,有人觉得她优雅安静
在一些人的记忆里,她是美女美酒浪漫如歌,而在另一些人的记忆里,她却是人力车、四合院以及星罗棋布的平民胡同
也许只有北京才有这样的地方——既现代又古老,既市井又时尚,既平民百姓,又名流如云。我说的是什刹海,在这里,既可以吃到老北京的爆肚、豌豆黄,又可以品尝到欧洲最好的红酒、咖啡。在这里,既有普通的小四合院,又有恭亲王府、醇亲王府、阿拉善王府、涛贝勒府、棍贝子府、庆亲王府等等前清贵族的私宅。
这里的老街坊们跟其他地界儿的不大一样,也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的3位都在什刹海边的柳荫街住过。这里还有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挨这儿住的老百姓,那眼界能一样吗?见多识广啊。胡同口搬把椅子坐着没事儿看报的,听你说一句“和糰是满门抄斩的”,别管认识不认识你,立马搭腔,张嘴甩出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你这还纳闷他哪知道得这么多,敢情,人家告诉你,他是和糰第多少多少代子孙!
“什刹海边住过的那条街又是遍地金黄的银杏树叶,河灯已点亮,湖心的黑夜却不见摇晃的碎月。船上飘来熟悉的音乐,回忆在遥远的琴弦上跳动,一样的故事……”这是一首在网上流传的描写什刹海的歌,歌名就叫《什刹海》。
什刹海是兼收并蓄的。小资在午后的咖啡馆里上网,歌手在夜晚的酒吧里唱歌,老人在清晨的湖边遛鸟,戏迷在大树下拉胡琴吊嗓子。700多年历史的银锭桥,兴于元代的烟袋斜街,前海、后海、酒吧、古玩、店铺、老字号、夜生活……
对于70年代成长于北京的孩子来说,什刹海是“梦开始的地方”,是“血色浪漫”,那个时候,什刹海不过是北京的三个湖,它们是前海、后海、西海,那个时候,什刹海不过是一个夏天游泳、冬天滑冰的地方。
在一篇关于那个年代的回忆文章里,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描述那时的什刹海:“现年88岁的老爹提醒我说,我还带着你们去‘烤肉季’吃过烤肉,喝过荷叶粥,记得吗?不记得吃什么了,只记得上过窄窄的木楼梯。”
“真正记得的是,小时候,前海旁边有个人工的游泳池……游泳池分不同的几个池子,西边的大池子是由浅入深的深水池,东边的中池子好象浅些,没有深水证的初学者可以游,最浅的蘑菇池只能没过肚子。等到大了,当兵、上学,一圈儿下来,再去,却找不到游泳池了……”
“那时候游泳池外面有卖各种小吃的小摊。孩子们游泳后往往很饿,总要吃些什么。妈妈每次给我和姐姐各1毛钱,可以吃5分钱1个的烧饼2个,或3分钱的冰棍3根,或者少吃点儿,留下5分钱坐公共汽车。我们不怕累,时间也有的是,所以常常把钱都吃光。”
“还有冬天的滑冰场,青春的躁动和野性的风流曾在那里一齐迸发。70年代的时候,刚刚11月,什刹海的冰面上就围起了竹席子,背着冰鞋的少男少女们出来进去,会滑的不会滑的都去,因为除了几个滑冰场以外北京城几乎没有其他地方可玩了。少年们在里边交朋友、打架、出风头,高兴起来就全场都拉起手溜大圈儿……后来有多少影视作品都取材于此,里边发生的恩怨情愁不用多说。”
呵呵,那个时候的什刹海,没有酒吧。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中,葛优和舒淇饰演的男女主人公约会的那一间,应该是2003年以后才有的吧?如果你耳朵够好,就可以听到胡同游的车夫边蹬车边大声告诉游客:“非典”让什刹海出了名儿!
乍一听,你会以为听错。什刹海和“非典”有什么关系?再听人家一解释,噢,明白了。说是北京“非典”的时候,为防传染,吃饭聚会得挑通风好的地方。还有什么地方比什刹海更通风呢?搬张桌子在湖边就是。当然这是一个版本的解释,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是“非典”让一些人感到人生无常,遂夜夜笙歌,于是,酒吧街人气越来越旺。
在所有去过什刹海的人的记忆里,什刹海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她喧闹轻浮,有人觉得她优雅安静;在一些人的记忆里,她是美女美酒浪漫如歌,而在另一些人的记忆里,她却是人力车、四合院以及星罗棋布的平民胡同。
很多人说,什刹海至少有截然不同的两张面孔。一张是晚上的:私密、性感、奢华、轻艳,很多很多的人,很响很响的音乐,很贵很贵的酒。另一张是白天的:明亮、安静、闲散、热心肠,遛弯的居民,拍婚纱照的男女,以及走来走去谁都不认识还对谁都特友好的观光客。
这两张面孔,到底哪一张更代表什刹海?你更喜欢夜晚的什刹海还是白天的?
这组照片是拍摄者用卡片机在双休日的上午9点—11点,下午2点—3点半拍摄的,这个时段的什刹海既不那么宁静也不那么喧闹,这是他眼中的什刹海。每个人到了那里,都有各自心中的那片“什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