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中改革,不要怕舆论说三道四
客观地讲,陕西神木县推行的免费医疗政策,的确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这或许是神木县官员觉得推行改革很难和不明白为什么会遭到那么多质疑和批评声的原因所在。既然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而且这样的“全民免费医疗”政策既有当地雄厚的地方财力作为支撑,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还是一件大好事,舆论有什么质疑的理由?
我觉得这样的疑问,大约是不了解在民主法治比较健全的国家中,社会舆论和现实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比如,如果仅仅看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充斥其中的都是批评和质疑的负面消息,一个仅靠第一印象来判断的人,会误认为在这样的国度里,普通公众一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个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近期沸沸扬扬的英国“报销门”事件,其实那些问题可能在我们这里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却被英国媒体视为他们民主政治的奇耻大辱,甚至要求现任首相辞职。
可见,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多,并不意味着舆论环境不好,也不代表社会环境就糟糕得不行。现实情况反倒是,一个批评言论越是被充分表达的社会环境,不仅表明舆论赖以生存的社会制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文明程度,而且也说明这样的社会还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需要以舆论批评为代表的自由言论对其不断地敲打,促使其制度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具体到神木县的“全民免费医疗”政策,作为一项处于起步阶段的政策,它一定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与当地的财力是否能负担得起这项公共政策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即便当地地方财力雄厚,也存在一个如何不浪费公共财政的问题。前段时间,神木县官员以公众素质欠缺为由,担忧该项政策的实施会让“占便宜者”得利,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且,政策的不尽完善,与当地政府缺乏经验也有很大关系。正如神木县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王宗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对于这项全新的政策,政府没有很多经验,医院也没有经验,一切都要摸索着来。”
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就说明进步和问题并存,媒体的批评就是对推动制度进步的一种必要的善意提醒。况且,一个自信的政策,完全可以在舆论的质疑声中做到从容不迫,并以政策推行的良好效果来回应质疑,而不是一遭遇质疑就以“制度进步”为由,将自己置于不可批评的地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批评和质疑坏不了一项政策,因为言论者并没有什么公权力,反倒是不敢面对公众质疑的公权力,有可能在极度自负中把好事办坏。
更为关键的是,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对批评和质疑声音的宽容,其实是一个宪政上的言论自由问题。正如一个经典的比喻:如果宪法是一个人的大脑,有最高的约束功能。新闻和言论自由,就是最敏感、亢奋的那根神经末梢。当它受压迫,你头就要痛了。宪政尚且如此,公共政策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神木县的官员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恐怕也就不会为舆论的批评和质疑声感到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