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

环境滋生优越感

■郭韶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28    [打印] [关闭]
    朋友是外地人,有天讲了一件事。

    和父亲一起去菜场,给了20块钱,摊主偏按10块找,朋友不平,和摊主理论还起了争执。心想,有父亲在,那人能怎样,大白天抢钱啊。

    可是,她那伟岸正直的军人父亲,却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让别人占尽了便宜,还说自己闺女任性不懂事,搞得周围看客还以为朋友是个难缠的主儿。

    回去后,她跟父亲吵了一架:“要是老公,肯定能保护我。”

    父亲转身回了房间:“这是你的地方,我们出门在外的。”

    是的,朋友在这里许多年,这里早已是她现实及心理意义上的家。而父亲,仅仅来这里一个月。

    这件事成了她和父亲之间的疙瘩,一搁好几年。

    不久前,遇到朋友。又说起这事,她说,我理解父亲了。不在自己的环境里,就是趾高气扬不起来。这不,休假回老家,我也有了外地心态。连在北京穿着很时尚的衣服,在这儿都觉得不自在。

    环境滋生归属心理,这话一点都不假。

    我们常常在自己的环境里,自在、从容、有归属感及权力感,可是到了别人的环境,却怕事、畏难,而且谨小慎微。

    想想自己,是不是只有在自己家里或最熟悉的环境中,言谈举止才表现得最为自信和从容?只有在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局面的时候,才表现得更有优越感?

    心理学家指出,这就是“居家效应”——一个人只有到了自己的环境才更有心理优势。

    想起小时候的考试。好像每次考点设在自己班里或是自己学校时,就发挥得好;一旦设在外校,八成要出意外。

    模糊觉得,遇到难题时,想想与此有关的背景,通常能够灵感闪光;可是,到了陌生的环境,完全没有了思考的热情。

    后来的很多考试,都要看考场。我想,就是为了解除人内心对陌生环境的一种抗拒吧。

    广东的朋友来北京,每次都带着对北京的尊敬和距离,即使很多事情并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每次去广东,也不乏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即使遇到的都是些司空见惯的小事。

    隔壁的小朋友来我家,睁着好奇的眼睛到处打量,摸什么都要征询我的意见,乖巧至极;可是到了他家,那叫一个“主人心态”,不断上演一出又一出慷慨友好的闹剧。

    仅仅因为环境变了,内心异于常态的不同感受与做法也由此而生。这也是为什么,那个叫做“家”的东西,只消想一想都让人觉得熨帖,只有在那里,才能让我们产生最优势的心态。

    当然,你可能也见到过一些例外。

    那就是对有些人而言,环境与自我无关。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从容自信,不卑不亢,居家如此,对外也如此。

    我一直想,这些人的内心一定很强大。直到有一次,问到一位超级自信者,“无论在哪儿,你从来没有怯场的时候吗?”

    他以不可思议的眼神看我,“你怎么能问出这种问题?”

    或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挑环境的。在内心宜居之处,我们自信满满、妙语连珠;到了人家的地盘,可能大打折扣;如果这个地盘再不宜居,那么,我们的自信就仿佛缩水了,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想找回自己,不妨先从认同环境开始。

    还记得大一时的自己吗?是不是也不乏“外地心态”?再想想大二、大三、大四,你还会像大一那样收敛自己吗?

    环境就是这样,当你置身其外的时候,它对你也虎视眈眈,不过,当你把它视为自己的环境时,它也会对你视如己出。不信,试试?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