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贿的王石,另类还是悲壮?
毋庸讳言,房地产业正在成为诚信空气稀薄之地,能够在这样的土地上生存且不随波逐流,王石的道德勇气着实让人钦佩。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王石毕竟是中国地产界的“一哥”,很多地方政府都巴不得他到本地投资兴业。但许多中小房地产商就不同了。统计显示,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8年。由于数量多、竞争无序,很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相当大,每年都会有数千家企业消失。
不仅如此,房地产业资金密集,是如今最热门、最能牵动商家眼球的暴利行业之一。马克思说过,资本家为了暴利,可以冒上绞刑架的危险。如果能通过行贿获得好的发展机遇,企业肯定会不惜冒风险而为之。趋利是商家的本能,但问题的关键还应在,是谁让这些人轻易获得了行贿机会,并且在社会上形成了集群效应。从这一点来看,王石的不行贿与其说是一种自我宣扬,毋宁说是一种悲壮的呐喊。
近年来,房地产领域大案不断,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商业贿赂“重灾区”。从多起典型案件来看,相关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权过大,权力缺乏监督,已经成为明显的制度缺陷与漏洞。而且,从市场化程度上看,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业还是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并存,开发商要开发一个项目,从获取土地使用权到办理各种证件与手续,一路要“拜”许多衙门,前前后后盖几十个公章。这都极容易造成权力寻租、官商勾结,致使公权力弱化甚至丧失,法律让位于人情,规则让位于潜规则。
反腐专家任建明的研究表明,腐败严重的行业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行业市场发育不完善;政府对该行业的管制和法律框架存在问题;行业垄断特征明显;市场主体鱼龙混杂,竞争失序等。一个行业同时兼备上述特征越多,行业中的商业腐败就会越严重。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房地产业,几乎兼备了以上所有特征。
权利寻租、权钱交易的盛行,导致行贿者越来越理直气壮,越来越有市场;不行贿者反而成了难以见阳光的小偷。这种社会怪相的流行,除了有损公平正义,还会造成以下社会伤害:一是腐败成本被纳入房地产成本,推动房价上涨,个别人受益,多数人受害。二是导致“逆向选择”现象出现,即在建筑工程市场上,行贿人可通过金钱以“次品”充当甚至驱逐“良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三是以政府官员、房地产商、“权力掮客”为主角的钱权交易方,虽然各得其利,但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及政府的公信力,却是最终、最大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