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8日
星期

与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赛跑

——记广州军区某部高级工程师江旻舟
严德勇 曾政雄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5-28    [打印] [关闭]

    

  江旻舟(右二)在设备实验现场。

    广军摄

    北京,全军科技进步奖评审会现场。由7名白发苍苍的院士和将军组成的全军科技进步奖专家评审团端坐在主席台上。当一个脑后盘着发髻的少校女军官独自走进答辩现场时,现场一片哗然。

    女少校名叫江旻舟,广州军区某部处长兼高级工程师,她已是第二次走进这样高规格的答辩现场。5年前,年仅28岁的她曾在这座神圣的科研殿堂里,捧回了她科研生涯的第一个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次评审之前,总部一位专家看到《基于网格技术的某型智能化信息综合处理平台》的题目后,找到江旻舟悄悄询问:“小江,你们这个课题不会是‘忽悠’的吧?”

    专家的质疑不无道理。因为被称作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信息“网格”,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才刚刚起步。这样的国际领先技术,江旻舟的课题吸纳得了吗?

    在答辩现场,沉默数秒后,江旻舟从容作答:“我们的课题一共采用了11项新技术,我陈述如下。”

    时间在流逝,专家原本因严肃而绷紧的面庞,开始像水珠滴入平静的水面一般,笑容层层漾开。答辩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一场答辩会变成了“网格”技术交流会。

    结果出来了,江旻舟再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家组在鉴定书上写道:“设计思想新颖,创新性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次不亚于“地震”的任命

    江旻舟上军校时,正赶上海湾战争爆发。美军领先的高科技武器、发达的信息化手段使她眼前一亮。然而,毕业分配到部队,几次深入高山海岛的经历,让她的心情沉重起来。

    那时,部队前沿阵地上,许多“老高山”、“老海岛”熬白了头,长年与毒虫、毒蛇周旋,所有作业都依靠手工,条件异常艰苦。艰苦的情景深深刺激着江旻舟。发达国家20年前就实现了远程工作模式,为何我们在这个领域还迟迟迈不开步伐?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某远程系统”,让官兵从高山海岛解脱出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江旻舟经过认真思考,两个星期就提出了“某远程系统”科研方案。

    这是一次不亚于“地震”的任命:年仅28岁的江旻舟取代1名科研经验丰富的科长,正式出任“某远程网络系统”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共7人,平均年龄不到24岁。

    4个月后,江旻舟带领课题组研制完成了系统雏形。然而,这个在试验室千百次检验中状况极佳的系统,一到人迹罕至的海岛,就开始“水土不服”,出现严重的话音抖动现象。江旻舟带领团队猫在海岛狭小的操作间调试了3天3夜,但收效甚微。此时,离专家评审团飞抵三亚召开评审会的时间只剩1个月了。

    江旻舟没有被困难击倒,她开始冷静思索,连夜组织大家采集数据,分析问题原因。经过7天7夜近1000次分析排除测试,江旻舟终于抓到了“罪魁祸首”:话音抖动原来是传送过程中数据丢失所致。随后,课题组连续奋战13个昼夜,终于赶在评审会前一个星期,研制出“某型话音补偿技术”。

    重新试验。当远在千里之外回传的话音信号清晰、连续、实时、平滑,效果良好时,江旻舟和她的战友激动得抱在一起。

    2001年年底,该系统全面启动。该部200多名官兵从高山、海岛撤回。总部专家在这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鉴定书上写道:“改变传统‘人力盯守’作业模式的‘技术性革命’。”

    “创新有风险,但不创新有更大的风险”

    在科研学术界,有一个不成文的经验:如果一个课题的新技术含量超过30%,项目的成功率就难以预料。

    2004年,江旻舟向部队领导提交了研制“某型智能化信息综合处理平台”的课题。然而,课题中要运用新技术11项,含量竟达到了80%,远远超出了科研成功率的“警戒线”。江旻舟的这一反常举动,在该部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

    事情还得追溯到2003年7月。那时,江旻舟到北京参加高职培训班。其间,一堂关于信息“网格”的高新技术讲座触动了江旻舟的敏感神经。

    长期以来,江旻舟所在部队装备系统型号繁多,但彼此互不兼容,出现了“信息烟囱”林立的尴尬局面。信息“网格”的火花在江旻舟脑海里一闪,她似乎预感到:网格技术或许就是打通“信息烟囱”的最佳门径。

    然而,网格技术当时才刚起步,江旻舟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却发现书店里根本找不到相关资料。她一头扎进清华大学、中科院的图书馆,复印回1000多页有关网格技术的英文原版资料,逐字逐句将其翻译出来。

    不到一年,江旻舟向部队领导大胆提出运用网格技术研发与世界军事强国一争高下的系统构想。部队领导听完后,个个惊讶不已:这类系统连发达国家都在摸索研制之中,这个“小丫头”不是在沙地里修城堡,痴人说梦吧?

    当领导看了江旻舟用半年多时间查阅了500多万字的技术文档资料后写成的“某型智能化信息综合处理平台”的设计方案后,他们才认识到,江旻舟是认真的。

    尽管反对意见接踵而来,但江旻舟坚持自己的看法:“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创新有风险,但不创新有更大的风险。只有敢于与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赛跑,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信息化建设的潮头!”

    江旻舟力排众议,课题呈报上去,立即引起总部高度重视,被列为“十一五”重点课题。江旻舟再次出任课题组组长。

    又是一年没日没夜的日子。2005年,江旻舟再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金奖银奖,都比不过一线官兵的口头褒奖”

    第二次摘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后,部队领导和同事一致认为,江旻舟的科研已进入“黄金时期”。大家都盼望她乘势而上,赶快上马新的科研项目,夺取更多科研荣誉。

    令人奇怪的是,江旻舟却一下子“沉寂”了,她将精力投入到了“某型智能化信息综合处理平台”的升级改造上。从2005年至今,她每年都深入一线,了解部队实际需求,带领大家先后推出了4个升级版本,不停地加注新的技术和内容。

    很多同事对江旻舟的行为很不理解,说她“很傻”:完善升级过去已经获得过奖项的成果,搞得再好,也和获奖无缘,浪费精力和时间,还不如另起炉灶、冲击新的奖项来得实在。

    面对议论,江旻舟坦然地说:“我们的科研是直接服务于部队战斗力需要的,所有成果必须真正转化为战斗力才有意义。科研课题获奖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对我而言,我的科研成果能否直通未来信息战场才是最重要的。”

    据统计,江旻舟推出的17项科研成果,无论获奖与否,100%应用到了部队一线。她的3项成果定型生产后,被总部列装全军部队推广使用。

    “金奖银奖,都比不过一线官兵的口头褒奖!”江旻舟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