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也能当快乐“慈善家”
今年44岁的胡玉荣是原福建省寿宁县丝绸厂的下岗职工。17年前,她和丈夫双双下岗,之后她到建筑工地拌过水泥、拉过板车、挑过砖块,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1995年,胡玉荣开始创业,在县城开了一家面制食品加工坊。10多年来,她起早摸黑,生意越做越红火,自家的日子好过了,她却想到了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们。据当地官员介绍,胡玉荣先后共捐出23万元资助贫困生,被誉为“穷人慈善家”。
之所以如此热心资助贫困生,胡玉荣说,因为她“也是苦孩子出身,知道穷苦的滋味”。她还记得自己读高三时连26元学费都交不起,险些辍学。“看到爱读书的孩子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我就会想起自己过去的经历。”胡玉荣说,“我的钱不多,能帮助一个是一个。”
福建农林大学大四学生吴龙腾是胡玉荣长期资助的对象。2005年8月,高中毕业的小吴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家人却为此犯难。他母亲因患脑瘤,家中早已债台高筑,要凑足数千元上大学谈何容易?小吴做好了放弃升学出外打工的准备,但从小吴的班主任那里得知情况后,胡玉荣当即表示愿意资助小吴读完大学,承担其每学期2000元的学费和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费。
在胡玉荣的资助下,如今已有5名贫困生顺利读完大学。目前,尚在资助中的还有4名在校大学生和两名职高学生,胡玉荣每个月寄出的2000元助学款几乎等于她的食品加工坊一个月的纯收入。她保存的一叠两寸厚的汇款单据,款额加起来就有7万多元。
去年10月,她又把近年来获得各级荣誉的奖金以及平时节省积攒的8万元交到了县总工会,作为“爱心助学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她说,趁现在身体还行,尽量节约点钱,放入基金会中,将来老了,这笔钱还能帮助更多贫困的孩子。
胡玉荣做善事出名后,主动上门寻求资助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减轻因做慈善事业带来的经济负担,她把一所房子以每月600元外租,自家人则住在旧平房里。胡玉荣说,除了儿子在省城上学每月600元伙食费外,她和丈夫一个月的日常花销也就五六百元,靠丈夫经营渔具店每月千余元的收入就能维生。
胡玉荣一家人生活简约健康。“我们平时忙于生意,周末安排爬山、游泳、钓鱼、野炊等户外活动。”她认为,助人令人身心愉悦,锻炼和休闲有益身体健康,“这种生活方式既简单又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本报福州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