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改变中国,也带来大量问题
周梅森看到的博弈情形并非像国资委负责人说的那样公平,于是他拍案而起,和大股东较了回真,在《大众证券报》的头版连发了三封公开信,最终的结果是这家上市公司的股改对价方案被否决。对此,有媒体曾做出“千万股民倒下去,一个周梅森站起来”的专题。
这个题材引起周梅森写点东西出来的冲动,便动笔创作起来。在全书最终人物形象成型之前,主要人物是一位女作家和一位财经记者。写了几万字后,周梅森发现,如果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而且仅仅写这场股改,那就太偏颇小气了。他开始调动自己长期的生活积累,基于对这个资本时代的独到认知,最终决定正面攻坚,写一部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篇小说。最后,原定的主人公女作家和财经记者只得让位于孙和平、杨柳、刘必定这三个资本人物,股改博弈也从主线变成了副线,而作者在股改中的激愤也随之远去,变得冷静客观了。
谈起这本说的创作历程,周梅森说:“我一直处在矛盾和困惑之中,这是此前没有过的状态。”资本改变中国,改变着国人的生活,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同时也如书中描述的那样,带来大量的问题,甚至埋下社会动荡的种子。当然,还有面前这场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金融危机。在周梅森看来,人类的疯狂与贪婪在资本运动过程中展露无遗,资本是否能在理性光芒的照耀下受到有效制约?我们的文学在这个资本时代能否守护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能否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种前辈大师们曾经带给这个世界,并引导人类走向光明的伟大的人文精神?现在消费主义盛行,伟大的人文精神早已悄然远去。实际上早在这场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人文精神的危机已经先一步爆发了。他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几乎和人文精神危机的全球化同步前行,市场和消费的声音是那么强大,文学和理性的声音是那么微弱,我们已经失声太久太久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作家,丧失了对资本本性的应有的警觉,和对这个世界的理性批判精神。
周梅森坦言,这些深沉的思考伴随着自己的创作历程,敲打着自己的心房。
今天,人们也许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听到文学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听到真正有力量的文学声音,听到各类族群的心跳声和真实的呼吸声。大师们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大师们的精神之光和智慧之光仍在照耀着我们。那些前资本时代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会告诉人们,如何面对今天的世界,文学能做些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作家本身就应该是敏感的,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毛细血管,是这个时代冷热变化的最早感知者。对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要职责的作家来说,更是如此。周梅森以读懂中国这部大书作为他长期以来对自己的要求,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时代的大潮,在大潮中追风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