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日
星期
高考倒计时

任何制度设计都应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

——也说高考制度的改革
张志坤(教育部工作人员)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03    [打印] [关闭]
    高考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近来,围绕高考改革,出现了两个取向点,一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让高校更多的自主招生;二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行制度,在计算高考成绩的同时,计算学生在中学平时学习的成绩。这听起来似乎都不错,“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呀、“取消一考定终身”呀,多么漂亮而高尚的口号!但其接踵而来的办法,笔者却认为大有商榷的余地。

    中国是一个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非常复杂的国家,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背负着相当沉重的历史包袱。因此任何设计,包括社会制度的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考虑到在目前所具有的社会条件下,那些理论上行得通的,实际上是否可行?

    首先,社会的诚信度不仅考验人们的良心,更考验任何制度和规范。有的国家,只要有两个大学教授签名,低年级大学生就可以转为高年级大学生,就可以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学习,学校之间成绩互认。这样的做法,换在今天的中国会如何?别说两个教授,就是200个教授签名,也保不齐弄虚作假。如果真的实行高考计算中学成绩,升了值的中学成绩炙手可热,利害之大,远超“三好”、“优秀学生干部”、“特长生”、“少数民族”之类,虚多实少怕是在所难免了。

    其次,既然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切身利益,一切非正当非正常非正道的社会因素都要掺杂进来。在腐败因子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渗透的今天,谁能保证所谓“自主权”不被盗用滥用进而成为一个腐败的大温床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什么事情要想做到公平与公正,必须在制度设计时把人为的因素降低到最少,不能人为地预留任何弹性的空间。特别是高考制度,对于这样一种事实上的选拔制度而言,“末日审判”的标准必须也必然是绝对化的。

    最后,也许有人会说,社会环境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充分相信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要相信我们大学中学的领导老师。这话是真诚的,但也是单纯的。我们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的规则即买与卖的交换关系普及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教育没有处在真空之中,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全身上下也裹着滚滚红尘。面对高考招生这样重大的社会选拔活动,用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水准来押宝,恐怕还有些超前。

    事实上,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许多院校恢复了招生,采用的办法是推荐,推荐条件与推荐程序在理论上都无懈可击。一时间,推荐上大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热点,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表征。结果怎样?史家早有定论。殷鉴不远,可为今日之戒。

    也许,我们所谋划的,理论上、情感上都是正确的,也符合发展的方向,但中国社会就是这样的一个复杂体。在这个复杂体中,合理的东西不见得能行得通,看似不合理不近人情的东西,也许是最铁面无私的,这就是残酷而真实的历史。社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许多制度与办法的特殊性。在全社会的诚信水平没达到一定阶段之前,在对腐败的治理没取得明显成效之前,有关高考的改革还是要慎之又慎,切不可提一句漂亮的口号,借助于一个简单的办法,而行制度变革之实。给社会治病,或者说治理社会,推动社会制度改革,不可能靠一两副药就解决问题,我们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认真的疗程。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