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敢再做好人”是道德撒娇和赌气
事情发生在南京,同样是好心做好事导致的恩将仇报,这件类似当年彭宇案的事件,又一次触动了舆论的道德神经,与当初彭宇案引发的彭宇恐惧症——“八成网友选择不再做好人”一样,此事再一次引发了舆论的抱怨:以后谁还敢做好事?
听起来似乎是很正当的反问:见义勇为反遭恩将仇报,这让人以后怎么还敢做好人?不过我总觉得,真正有道德信仰和坚守道德原则的人,绝不会因为别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原则,绝不会把“有人好心没好报”当成自己不做好人的借口。
以后谁还敢再做好人,我不再搀扶跌倒者,我不再见义勇为——这些抱怨所标榜的道德,其实是一种伪道德,充满了道德撒娇和道德赌气的意味。过分夸大“好人无好报”对社会的负面暗示,还带着一点儿绑架的色彩:如果不还彭宇一类的人以正义,我们以后就不当好人不做好事了。
所谓“以后谁还敢再做好人”之类的抱怨,并不全是诸如彭宇案之类的反道德事件打击了他们的道德信心,引发了他们的恐惧,而是他们内心本来就缺乏道德信仰和道德认同。彭宇案让他们内心中本就有的冷漠以一种体面、堂皇、正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把所有的冷漠和人性的幽暗都推给了彭宇案:我们原来很高尚,但残酷的现实和不公的判决,让我们不敢再高尚。其实,“好人没好报”只是我们社会中的小概率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好人有好报”,见义勇为得到了社会的褒奖。冷漠这种东西倒在我们的社会中的事从来都不缺乏,彭宇案之前就有很多很多,只是,有些人冠冕堂皇地把这种冷漠推给了彭宇案之类的小概率事件。
好人没好报,以后谁还敢做好人,这种论调其实是在为做好人设置某种前提条件——好人必须得到好报。真正的道德信仰者,是不会为自己的道德选择设置种种前提条件和要求的:不会说别人对我怎样我才会坚守道德,不会说社会善待自己我才会善待别人,也不会说社会环境为我提供了正向的激励我才会做好人,那完全是自在、自为、自由的选择,是良心促使自己做出的选择。他内心里会将道德当做自己的一种绝对责任,而不会为别人设置什么义务。做好事不需要理由,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做,自己心安、自己快乐就可以了。真正的道德信仰者,也不会过分将回报放到眼中。那样的话,道德就成了一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的功利计算,而不是良心的信仰。
道德本该就是这种“人人从自己做起”、“每个人坚守自身责任”的状态,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生态。如果每个人都看着别人,等着搭道德的便车,等着享受别人道德带来的好处,由别人的选择来决定自己选不选择道德——别人道德我才道德,否则我不就吃亏了——这样的社会必然缺乏道德生长的根基。
可惜这样看似正义的思维,在我们的社会中大行其道。总想着为道德设置某种条件,谈环境恶化下公民的环保责任时,有些人总会说,为什么富人不先行呢,他们的物质生活消耗了更多的资源,造成了更大的污染,他们应该首先履行环保道德。谈到对慈善事业的投入,有些人总是把矛头指向别人,应该是掌握着更多资源的富人带头去慈善,我们才会去做善事。与这种逻辑一脉相承的是,很多人为自己的不道德寻找各种借口,那些贪官贪起来动辄成千万上亿,我骗个几百万算什么?城里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输送到乡下祸害农村人,农业产品的农药超点儿标算多大的恶?社会风气堕落到那种地步,我这点儿庸常的小恶算什么?在这种为人性的弱点和劣根性寻找借口的道德赌气中,道德不断溃烂。许多人都在诅咒这个社会的道德败坏,但他不是从自身反思起,而仅仅把矛头指向别人,进行情绪发泄;不是把自己嵌于这种道德生态中参与道德建设,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抱怨不道德给自己带来的不便。
不要放纵“以后谁还敢再做好人”这种撒娇和赌气,不要以那种受害者的愤懑放纵自己的冷漠和自私,渲染和夸大那种恶劣的心理暗示。建设道德的社会,一切从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