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VS90后 校园对对碰
“有一天,‘90后’班长约我第二天和他们班一起出去春游”,沈凉早早地来到约定地点,等了半个小时,却一个人都没出现,原来他们是在过愚人节呢。沈凉无奈地摇摇头。
看着校园里来势汹汹的“90后”,尚身在象牙塔的“80后”不得不自觉“靠边走”,“比比谁更不靠谱”。
“80后”喜欢抱怨“无畏”的“90后”
标准的斜刘海,乖巧的平底小船鞋,连衣裙加彩色紧腿裤,这是“80后”潮女李蒙的装束。冲天辫,破牛仔裤加画了奥巴马大头的白体恤,则是“90后”小姑娘张盼盼的“战衣”。
李蒙比张盼盼大了4岁,同住北京语言大学一幢寝室楼,用张盼盼的话说,就是“跨越了年龄的代沟”,碰巧成了闺蜜,“不过,我喜欢的是《东邪西毒》,吸引张盼盼的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李蒙告诉笔者,一次她拉着张盼盼去自习,没想到张盼盼居然毫无征兆地放她鸽子,自己跑去五道口服装市场买了副没有镜片的黑镜框。
“这是装潮用的,又便宜又个性。”类似张盼盼的“非主流90后”们在2009年的春夏,风行国货飞跃牌球鞋、黑丝袜加无镜片黑镜框的装束。
沈凉对此类打扮很无奈,她喜欢白体恤、牛仔裤的清爽扮相,“‘90后’雷死我了”。
号称没有偶像的“90后”,和能被《大话西游》、《东邪西毒》感动得潸然泪下的“80后”在爱好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张国荣有啥好的,去了好多年,你们还这么伤心。”一个“90后”无知者无畏地在一个贴吧上留言引起了“张迷”们的大力声讨。“张迷”的年龄结构基本以“80后”为主,他们在3月中旬公映的《东邪西毒终极版》的千万票房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0后”没有偶像,他们最看重的潮流偶像就是自己,“闲下来的时候看看《暮光之城》,里面的男吸血鬼蛮有范儿的”,“《哈利·波特》啊,那是‘80后’看的”。
沈凉毫不讳言地说,想在“90后”身上找到“孔融让梨”、“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等传统美德是很难的,他们大多数只是为自己着想。
北京陶行知中学的王老师分析,“90后”几乎是吃超市食品、洋产品长大的一代,社会观念的变化使他们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社会上的某些现象也让他们对忠诚不太感兴趣,而是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事实上,一些‘90后’孩子的父母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鼓励他们做出体现个性的行为,而不是对团体做贡献。”
网瘾:没有最重,只有更重
吃饭也打,不睡觉也要打,拿着PSP不放手的付颜让他的家长林女士急出了白头发,“转眼要高考的人了还在玩”。
付颜的“80后”家庭教师张帅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张帅坦言,他在大一的时候也迷恋过魔兽之类的游戏,但是,相对于目前这些“90后”把网络视为“水和空气”的重要程度,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网易教育频道上,题为《90后齐聚网吧》的图片显示了在齐刷刷一排排电脑前面的稚嫩脸庞。王老师经常遇到班里学生下了课跑出去玩游戏的的事情,“青少年沉湎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业,更有孩子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张帅表示,从小养尊处优的“90后”容易一遇到困难就产生挫折感,网络中能够找到一种平等,没有家长和老师居高临下的“唠叨”和批评,更具有自主性和虚拟性,因此让他们着迷。
“我该退出校内网的舞台了,这里已经是‘90后’的天下。”李想在校内博客里这样说。据统计,她的278个好友里,有将近三分之一都是“90后”。她戏谑,“90后”不仅占领了校内网,还正在攻占各大网站。
校内网的一个小调查显示,目前该网站的“90后”用户正在以每个月5%的速度急剧增长,同时,天涯、水木等大型社区都频频出现“90后”的身影。“90后墙壁”网站的一个小调查显示,接受访问的90%的“90后”每天上网时间均超过7个小时。
“从网瘾中走过来‘80后’,应该写些文章警告一下‘90后’了。”张帅无奈地说。
“90后”更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
北京某时尚杂志社的“80后”资深编辑李晓明告诉笔者,她手下的“90后”实习生郁郁“虽然才大一,但对自己的事业早就有了规划”。李晓明直言,她大一的时候,“根本还没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
郁郁的大学在北京算是二流的,专业也是冷门的中文,“我高考填完志愿,就主动来杂志社应聘实习了”。郁郁从助理实习生做起,到新光天地、大悦城等商场给拍摄模特借衣服,拿着大袋小袋地钻地铁。
说到为什么那么早实习,郁郁笑笑,“现在不都就业危机嘛,可能几年内也不能好转”,她想在杂志社不间断地实习下去,到毕业的时候,不至于因为学历上的相对弱势被强大的对手PK掉。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从某个角度说,虽然还没有真正登上社会的舞台,还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但这一代孩子,由于整个变革中的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普遍地早熟,他们从一开始,就乐意成为消费社会、技术时代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