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0日
星期

参赛的收获不仅仅在于获奖

实习生 王存福 罗维秋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10    [打印] [关闭]
    “团队经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或者实践,策划出了有创意的项目或者方案。但是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进入决赛,评委团通过评比淘汰相对而言不太好的方案,选出优秀的项目进入复赛和决赛。”中国互联网协会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刘芳谈到,能够走到本届建行“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决赛的205支团队都是很优秀的。

    据大赛组委会统计,本届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参赛院校近2000所,近10万名学生参加了大赛。最初报名的时候,大赛组委会共收到3000多支队伍提供的涉及网络贸易、网络创业、博客商务创新应用、网络营销活动策划方面的3000多个项目方案。但是,最终经过初步筛选后进入复赛的队伍仅剩下了1000多支。

    “初赛的PK后,在参赛团队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了分赛区,而其他地区的团队则采用网络在线评选方式。今年的三四月份是复赛的关键时期。各个团队都重新整合了他们的策划案,进行优化和弥补。通过在线评定筛选和分赛区结合的方式,最后进入决赛的只有205支团队。”刘芳介绍说。

    “大赛的评委不只有高校的教师,还有来自企业的教官,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制造网、淘宝网等企业的高管或经理。因为团队的项目都是针对这些企业设定的,这样评委能够做出专业评比和筛选。”刘芳告诉记者,在团队方案初步筛选的过程中,评委始终坚持两个方面的重点评定。第一是选题是否具有商业价值,第二是方案的完整性,也就是说方案可行性的大小,实施的内容是否具有实质性的的东西。

    “最初提交上来的3000多个项目方案,通过评定,孰优孰劣,自然就显而易见。但是评选过程越到后面,评定过程就会显得愈加困难,因为很多比较好的创意、比较好的方案慢慢浮现,这样无疑对评定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

    大赛的目的是选出最优秀的团队,但是整个活动并非单纯为了比赛。大赛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商务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到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总行业务经理李家峰表示,大赛整个筛选过程其实就是优胜劣汰,但是“劣汰”掉的团队和他们的项目并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学生在创建团队的过程中,不断做实践、做调查,这些都是比赛的收获。

    虽然面临被淘汰的可能,但团队们的参与热情仍然很高。“e路五线谱”团队的“新美包装膜之全方位网络营销方案”的创意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队长伦致远在大赛前曾在买麦网做过兼职工作,他发现买卖网的一些细节服务做得并不是很有特色。于是,一直想着要为买麦网做策划。这次大赛为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他的方案不仅在买麦网上得以展示,在全国各个高校和其他企业面前也得到了展示。

    “学校以前就对我们做过这方面的培训,我们平时又跟扬州国泰贸易公司有一些联系,偶尔也会去做做实践工作。后来,得知有这么一个大赛,我们就直接去跟公司以及中国制造网进行沟通,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我们就一直做了下来,如今有幸进入了决赛。”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越众”团队队长魏研解对于他们策划方案的过程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们方案的目的就是增加网站的业务量。现在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模式去为网站做宣传,最后还是要回到商业运作的层次上来。在学校时,为了准备决赛,我们借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演练,就是为了把我们的真实水平展示出来。”

    “七彩羽网络”团队来自四川师范大学,他们在筹备的过程中也花了不少心血。“全力打造最顶尖的多媒体网络购物平台是我们的目标。视频将是我们的主打‘武器’,同时音乐等元素也将开始走上网店平台,这样对于网店货物的介绍将会摆脱单纯图片的死板,真正实现了‘绘声绘色’。”团队队长王盾表示,他们的项目策划重在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改善网店产品的盈利模式。

    经过严格而残酷的PK之后,能够进入决赛的团队只有205支。“相对于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能够入围决赛的团队而言,那些被初赛或者复赛淘汰的团队是不幸的,但又是相当幸运的。”刘芳表示,从所有团队开始报名参赛那一刻起,企业教官网上在线指导或者实地指导已经全面展开。企业教官和各团队在线交流,对于团队的项目方案进行辅导,他们进行的是一项互联网应用实训工程,这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是相符合的。所以即使项目方案被淘汰了,也能从交流中收获很多东西。

    坚持到最后的团队自然有他们的优秀之处。西南民族大学的指导老师何山带了三个团队打入决赛,他谈到,“其实,比赛的过程对于团队成员不可缺少,但是从一开始,我们就打定主意,我们只要设计出我们的特色,做好我们的项目策划就可以了。当然不是每一个项目方案策划出来就可以执行得很完美,除了策划前的调查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整个项目方案的合理性。针对于此次大赛而言,最后能够得到相关企业的认可,这才是最重要的。”

    何山表示,本次西南民族大学有三支队伍闯入决赛,而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大打“民族牌”,他们策划此次方案的目的不只是单纯为了比赛或者为了从企业处获得商业利益,更多的是让学生们知道平时不要把目光局限于民族地区,最后要争取让“民族流”形成像“韩流”、“日流”那样的冲击波,敢于去比拼,敢于去对抗外来的商业潮流。“创业团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必须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把比赛结果看得太重,淘汰了也很正常。每个参赛团队比赛前都是做了很多功课的,因此每个团队都会觉得自己很强大,可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啊。”何山老师笑着说。

    在评选和淘汰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刘芳表示,学生团队虽然做了较多的准备,但是一些团队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有些团队的策划方案执行性不够强,很多只是纸上谈兵,根本经不起实践的考验。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些学生眼高手低的弊病。所以经过层层筛选,大部分团队或者项目方案被淘汰,也是很正常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