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
星期

汽车产业调整:五年一个轮回

本报记者 王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11    [打印] [关闭]
    5年,就像一个轮回。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发布,让井喷后急转直下的中国汽车业回归理性;今天,在全球金融危机侵蚀汽车业的背景下,《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又奇迹般地挽回了市场颓势。在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良性互动下,中国汽车业几度脱险,政策带来的利好,让人们坚定了对汽车业发展的信心。

    5年过去了,中国汽车产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年前,中国汽车市场告别两年井喷期,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作为全球车企的淘金之地,不理性投资的增多、市场供求矛盾的加剧,让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成为必然。而1994年出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由于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变化,被作为次要参考,甚至大部分推翻。

    在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取消了扶植3~4家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提法,支持以资产重组方式发展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结成企业联盟;建立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退出机制和生产准入管理制度,提高准入门槛。政策取消了大型国有企业的特权,但也将一些民营造车者拒之门外。可以说,政策的总体限制程度加大了,原来的国民待遇和宽松的管理方式被改变。尽管许多企业怨声载道,但政策产生的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企业资质和汽车产品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后的企业大规模重组、产品召回制度的实行,以及自主品牌的大发展,都是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

    此前,在中国企业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的问题上,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暂时放弃自主品牌以合资公司为主,二是合资公司和自主品牌并重,三是完全搞自主品牌。在对大型国企自主品牌不作为的讨伐成为主流声音时,产业新政特别对开发自主品牌进行了“强制要求”。这也使大型国企停止了“市场换技术”的漫长等待,除了集团内部的自主品牌之外,旗下合资企业也纷纷“宣誓”,要开发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或承担外方产品的研发任务,获得部分知识产权。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合资的平台被有效利用,中方获得了一定的品牌权益。

    重组和退出方式的完善,肃清了曾经的“散乱差”。实行重组方式要么有利于整合资源,要么有利于优势互补。上汽与跃进的合并,成为中国汽车业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收购案,随后收购整合成为常态。不仅国内企业格局在发生变化,跨国收购也成为热门,在资金与技术的博弈下,一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毋庸置疑,5年前《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发布,引发了汽车业的大洗牌。当时有学者预计,未来5~10年内,独立的整车生产企业将大量减少,形成8~10家大的汽车企业集团和汽车骨干生产企业,其中5家左右是具有生产全系列产品能力的企业集团;中国汽车产业将形成典型的“垄断竞争”型结构,即行业壁垒越来越高,新进入者越来越少,但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汽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组织结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产品技术、产品价格等方面与国际全面接轨。

    这一预言,已在今年被验证。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就是为了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后形成的良好环境下,对汽车业发展进行更细致的规划,没有推翻重来,而是进行丰富与充实。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内汽车市场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该规划的出台是十分及时的,但实际上,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到来,5年前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也需要补充和完善。

    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鼓励小排量车和新能源车都有所涉及,可谓高瞻远瞩。此次振兴规划做了全面的升级,不仅在购置税上实现优惠,还鼓励小排量车下乡,甚至细化到不同排量车型应该占据多少市场份额。对小排量车的支持,从口头、书面鼓励,上升到解决实际问题。

    在产业政策鼓励重组的前提下,《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了更详细的部署,要求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从1994年的扶持“三大”,到2004年的取消扶持、鼓励重组,再到今天通过重组形成规模企业,体现了产业政策发展中的进步。不管是从全球汽车业的发展趋势,还是从国内资源利用的角度上看,中国汽车业都必须经历从“散乱差”向“深精强”发展的过程。

    5年前的产业政策,对自主品牌的扶持是相当奏效的。如今,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比例在不断扩大,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其中不乏曾被人们口诛笔伐的大型国有企业。《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要求,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要超过40%,其中轿车超过30%,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占产销量的比例要接近10%,自主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

    此外,从前提到的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从只强调发动机等动力总成自主化,升级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汽车总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还增加了新能源汽车专用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提法。

    开明的政策,要比短暂的井喷更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全球汽车业陷入瓶颈期的今天,中国汽车人应该深思,品质、技术才是获得消费者长期信赖的关键,不要只为多卖一辆车感到欣喜。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