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2日
星期

他把大爱写在蓝天上

——追记我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邱光华烈士
杨鹏飞 王伦娓 特约记者 赵丕聪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12    [打印] [关闭]
    去年5月31日,一个让全国人民心痛的日子。共和国优秀的军人——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邱光华机组的5位成员,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又一次驾机起飞。然而,战机返航时,却因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没有像之前数千次翱翔蓝天那样平安归来。

    邱光华永远留在了家乡。

    大灾面前,积极请战

    去年5月12日,大地震颤刚过,曾多次参加抢险救灾的邱光华就意识到,这又是战鹰报效党和人民的时候了!

    可是,51岁的邱光华起先并没有被列入飞行名单。团领导考虑他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家又在重灾区,便安排他在地面指挥。然而,邱光华一次又一次找团领导请战:“我是老飞行员了,家里的事压不垮我!况且家乡的地形我最熟悉,让我飞,还能带带年轻的飞行员。”

    第二天,团里同意让邱光华投入救灾战斗。

    5月15日,邱光华驾机飞进青川执行空运救灾物资任务。到达目标空域才发现,在满目疮痍的地面上很难找到一块降落场。有人建议空投,邱光华坚决不同意:“这可是乡亲们的救命粮、救命水,摔坏了怎么办?”他带领机组成员反复盘旋观察,成功将直升机降落在一个面积不足200平方米、由几块石头堆成的平面上。回来后,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赌上生命去较真儿。他说,救民于水火,我们代表着党的形象和军队荣誉,绝不能打半点马虎眼。

    5月31日12时,他接到命令——运送10名防疫专家前往理县。当天已经执行了两个架次任务,正闭目养神的邱光华一跃而起,直奔战鹰。

    如同此前的63次飞行一样,当邱光华驾着战鹰第64次飞向地震灾区时,人们安静地等待着,等待他们带回伤员和一大堆替灾区群众报平安的纸条。

    然而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

    赤诚报国,始终感恩

    邱光华的家乡在茂县南星镇,祖辈们一直在土司的皮鞭下过日子。爷爷为了追求新生,在妻子还怀着身孕时就参加了红军,最后把鲜血洒在了他乡。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邱光华时常想像爷爷一样去为人民战斗。

    1974年4月,机会垂青了这位品学兼优的羌族小伙儿。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选拔的我国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中,17岁的邱光华成为光荣的一员。

    两年后,邱光华以全优学员的身份从航校毕业分到成都。从那时起,部队一有任务,他总是第一个请战。

    战友们清楚地记得,世界屋脊雪域广袤,含氧量低,气候变幻莫测,是航空界公认的“飞行禁区”、“空中陷阱”。特别是直升机,氧气不足,油料燃烧不充分,马力打折扣;空气稀薄,旋翼排气量减少,升力受影响。这片神秘蓝天,作为旋翼式直升机的飞行空白,一直留在航空史上。1985年12月,是邱光华和战友第一次填补了这一空白。

    当一家直升机公司用丰厚的年薪邀请邱光华加盟时,他拒绝了:“人不能忘本,我从山里走出来不容易,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一切,我要把我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在去年的灾难中,邱光华家里房屋被毁,年过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这是地震发生5天之后,邱光华才得知的消息。

    其实,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那天起,邱光华就曾多次飞过家乡上空。一次空投帐篷任务,投送点刚好在他老家附近,直升机悬停时,他第一次清晰地看到自家倒塌的房屋,而仍然没有落地回家。返回成都后,弟弟打来电话,说拾到了一顶他投送的帐篷,已经给年迈的父母搭好了。没想到,邱光华严厉地批评了弟弟,并让弟弟必须立即把帐篷交给当地赈灾点,让给受灾更严重、更需要的其他乡亲。

    邱光华怀着对亲人的愧疚,把大爱写在了蓝天上:抗震救灾期间,累计飞行50小时31分,64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运送救援人员87人,后运伤员44人,转移受灾群众180人。

    毕生心血,献给蓝天

    在陆航团年轻飞行员眼中,有着5800多小时飞行经历的邱光华不仅是长者,也是经验最丰富、技术超一流的飞行员,就像一根树在眼前却又无法超越的标杆。

    这标杆是邱光华一次次用生命树立的。

    1987年5月27日,一场暴风雪把原本就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变成了孤岛中的“孤岛”。这天,遇到了高原难得的好天气,已经连续飞行7次的邱光华,建议再飞一次,把乡亲们急需的小型发电机运进去。

    邱光华驾着战鹰飞到海拔4200多米的多雄拉山口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直升机像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的一叶扁舟,不停地剧烈起伏颠簸。邱光华沉稳操控,也没能成功返航。几天后,当地群众才在茫茫雪山中找到他们,战机已经无法升空,幸运的是没有人员牺牲,唯有邱光华身负重伤。后经医生诊断,邱光华3根肋骨被折断。此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邱光华不可能再飞行了,也不敢再飞了。

    一年半后,邱光华却奇迹般地再次通过了飞行员严格的体检关。

    “你们可不知道老邱为之付出的艰辛啊!”妻子李弟燕回忆说,邱光华一出院就坚持走回家,3天后就开始出早操了。心疼他的妻子想阻拦他,但妻子也知道,飞行对邱光华来说就是毕生的追求、比生命更重要的事业,他绝不会因为一次失事、一次负伤,甚至与死神擦肩而过就轻言放弃。

    说来也巧,邱光华再次飞天的第一个任务,仍然是一直以“黑色死亡之谷”著称的墨脱。

    刚进入山口,晴朗的天空脸色一沉,一股股强大的气流向飞机袭来。飞机剧烈抖动,飞行员们全身汗毛都竖了起来。紧接着,机身上下起伏,不听使唤,强大漩流搅慢了旋翼的转速。“如果再慢,旋翼的升力就会被强大的地球引力抵消,飞机将失去控制。”邱光华迅速加大油门,果断拉起操纵杆,飞机猛然上跃,颠簸着从“云洞”中蹿出了漩流区。

    然而一道更大的难题摆在面前。

    离墨脱只有20公里,飞机要从海拔6000米的极限高度,降落到海拔只有500米的墨脱,周围群峰耸立,没有盘旋空域。邱光华硬是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在20公里距离内,奇迹般完成了5500米近乎于垂直的降落。

    换作其他人,或许就真的不敢飞了,但对邱光华来说,铭刻在他心中的,唯有飞翔——为了使命,用生命飞翔……

    在直升机残骸的现场,人们辨认邱光华遗体时,在他飞行服上衣口袋的钱包里,看到一组照片,分别是他儿子邱锋读小学、高中、军校时的3张照片。

    邱锋哭了,他说从来没想到爸爸会把自己的照片这样保存在钱包里,随身携带。

    邱锋和爸爸同在陆航团工作,抗震救灾期间,他一直在担任警戒和投送物资的任务,曾跟着邱光华的机组飞过4次灾区。但是,有一天执行任务回来,邱光华盯住儿子,非常严肃地说:“你不要再跟我的飞机了。”

    “为什么?”邱锋不理解。

    “反正不要跟我的飞机了,跟谁的都行,万一有什么事,我们都在一架飞机上,不好。”“不管以后跟谁的飞机去执行救灾任务,你都要记住这3点,小心谨慎、灵活机动、注意安全。”这是他们最后的谈话。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