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3日
星期

把导弹阵地构筑得固若金汤

——记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工程指挥教研室主任李卧东
刘一代 许华军 特约记者 王永孝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13    [打印] [关闭]
    有人比喻:导弹武器是矛,作战阵地是盾。

    专家预言:在未来战争中,“矛”与“盾”的较量将更趋激烈。

    如何把导弹作战阵地构筑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已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的重大课题。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工程指挥教研室主任李卧东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使李卧东敏锐地意识到,导弹防护工程在信息化战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卫星侦察、雷达侦察、光电侦察等现代高技术侦察手段,以及精确制导打击兵器的大量运用,向阵地伪装防护提出了新挑战。构建“看不见、打不着、催不垮”的导弹阵地防护体系,成为他攻关的新课题。

    为摸清导弹阵地各项技术状况,李卧东跑机关、下部队、进深山,掌握第一手实情。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他提交了将导弹阵地综合防护问题进行计算机模拟的研究报告。这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数值仿真技术、爆炸力学、随机过程等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困难可想而知。

    盛夏的武汉有“火炉”之称,李卧东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或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干了起来。此时,他碰到了该课题中深部块系岩体数学力学模型这块“硬骨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反复。办公桌上的稿纸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办公室堆满半屋子相关书籍。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饿了,就打电话叫一份盒饭。

    长时间的“连轴传”和生活无规律,他终于累倒了,长了神经纤维瘤。然而,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李卧东一干就是两年多,他北到清华大学、东去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下国防科技大学……足迹踏遍了军地20多所院校。凭着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终于突破深部块系岩体数学力学模型这个难关,为第二炮兵阵地工程综合防护建设抢占了先机,赢得宝贵时间。

    牛刀初试,大获成功。他一发不可收拾,又向一场更为艰巨的任务发起了“冲锋”。

    针对现代战争多波次连续打击等特点,他认为,只有将硬防护与软防护有机结合,让阵地穿上有主动防护功能的“软盔甲”,才能达到信息化条件下阵地防护的最佳效能。经过半年的调查研究,他拿出了一份“阵地工程综合防护总体论证”报告,并从现代侦察手段、爆炸力学分析等方面入手展开攻关,先后完成“信息化条件下导弹阵地工程防护与发展”、“导弹阵地工程系统论证”等20多篇研究报告,开辟了导弹阵地综合防护的新途径。

    艰辛的付出,换来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某年五月,一场实战背景下导弹阵地工程综合防护效能评估演练在大山深处激战正酣。突然,“敌”向某导弹阵地连续发射了3枚导弹,导弹均准确击中目标。结果显示:除通向山外的多座桥梁被炸,发射场坪上出现多处弹坑外,军事指挥工程毫发未损。

    作为教员,他的理想是扎根院校,多出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这是李卧东当年执著选择军营的初衷,也是他十几年如一日、像一颗螺丝钉紧紧地拧在教研岗位上的生动写照。

    1990年9月,李卧东从同济大学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中国建筑总公司录用了他,但为了实现从军强国的理想,他毅然投笔从戎,来到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担任教员,承担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用较短时间,实现了从地方大学生到革命军人和军校教官的“两个转变”。

    2000年,李卧东的研究成果被英国ASTON大学看中,并邀请他转入该校攻读博士学位,时间为2年。由于承担着总参某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因此他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2001年初,香港大学邀请李卧东做访问学者和3年的博士后研究,因为当时教研室教学任务重,有4门课程都是新开的课程,经考虑再三,他最终选择了放弃。

    2003年12月,李卧东博士后刚出站,担任深圳某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的大学同学,力邀他去公司担任技术总监,并开出了20万元启动资金和年薪30万元的优厚条件。

    面对唾手可得的金钱,李卧东想到了还不富裕的母亲,他说:“我1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三个拉扯成人,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独自生活在乡下,我应该好好地孝敬她老人家!可我正主持着一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任务,一旦放弃,课题组多年的心血会付之东流,给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的影响无法用钱估量!”

    在这个两难命题中,李卧东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付出终有回报。2007年10月,李卧东被评为第三届“第二炮兵十大砺剑尖兵”。如今,他又在阵地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承担起重大创新课题。以他为中心,聚集起由10多家相关单位的20多名专家组成的创新团队,正在向陌生的科技高地发起新的攻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