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4日
星期

清理“吃空饷”何必遮遮掩掩

新华社记者 熊润频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14    [打印] [关闭]
    所谓“吃空饷”,即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拿着财政供给的工资却不履行岗位之职责。安徽省天长市自2008年10月底以来,对全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展开清查,从万余名“吃财政饭”的群体中清理出318名在编不在岗的“吃空饷”者,每年节约财政支出约400万元。

    与天长对待记者采访的开放态度截然相反,记者就“吃空饷”问题在安徽省级相关职能部门采访时却屡屡碰壁,往往是记者刚提及“吃空饷”话题,相关负责人就含糊表示“我们都有相关规定和举报措施,应该不存在这种情况”。即使一些已经开展了治理活动的县市,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也讳莫如深。

    按理说,地方党委、政府清理弄虚作假、不劳而获的“硕鼠”乃大快人心之事,相比“标志性建筑”更能获得形象加分。但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让人看到,在信息公开问题上,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挂着一块“遮羞布”,而且越是群众关注的信息,越被视为“敏感”问题,总希望“点到为止”,怕深究起来暴露出更多问题,以至“引火烧身”。所以,即便是清理“吃空饷”这样的好事,也要“低调处理”。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已经一年多了,政府工作透明度正在增强,但与公众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民主风气日盛,越是公开透明的政府,越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反之,越是遮掩越令人生疑,认为是“做贼心虚”。

    对“吃空饷”问题,如果有关地方政府不能正视,只想通过发动一次“战役”、清理一批人进行修补,是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是开展治理这么多年,“吃空饷”却始终不能杜绝的原因所在。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视问题的勇气。杜绝“吃空饷”,政府应该先扯下“遮羞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这样才不会无休止地“亡羊补牢”。

    新华社合肥6月13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