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6日
星期

市场经济不能丢失同情心

宋桂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16    [打印] [关闭]
    四年前,《新快报》推出《无良酒楼黑幕大起底》专题,时隔四年,记者暗访看到部分酒楼在改善食品安全上所作的努力,但仍发现大量看过之后令人食难下咽的黑幕:炒锅里面洗扫帚,沥油网掏下水道,用台布擦地板和砧板……(《新快报》6月15日)

    曾经流行一个顺口溜:开酒楼,不是绘画,也不是绣花,对食客绝不能温良恭俭让。面子上,消费者是上帝;背后,被忽悠者却是小鬼。这种分裂,恰恰折射出市场机制丧失道德温情,在于协同利益配置的“同情心”被扭曲。

    若非记者打入酒楼内部,大堂桌面上的“成品”中,大约很难找到酒楼黑幕的蛛丝马迹。卫生,显然是比安全更高的标准。这个月,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了,可新法对“炒锅里面洗扫帚”怕也是有心无力。食品不安全的可以法办,不卫生的潜规则怎么办?

    有人说立法吧,但如果开餐馆的都把食客当成喂泔水的猪,法律补丁再多,摄像头再高清也没用。在法律管不到、监管顾不上的炒锅、台布等事物上,或其他食物供应环节,真正起作用的是市场道德,是一颗将人当人看的最起码的“同情心”。“同情心”有两种:一是在家庭、亲属和朋友等私人小圈子里,它无须倡导,属于私利范畴,“炒锅里面洗扫帚”之恶,绝不会发生在自己家里。另一种“同情心”在公共领域,它需要培育与引导,不会与生俱来,属于尊重他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行为,做菜给“外人”吃,心存同情与否,行为殊异。

    对“外人”是否有同情心,是衡量市场机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准。从现实看,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市场在对“外人”的态度上呈现出集体化的差异,且这种差异不与市场发达程度成正比。这说明:“同情心”的确可以后天习得;“同情心”主要不是靠体制、机制监督出来的,而是靠道德文化的力量,靠社会信仰。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里推崇市场运行机制的效能,又在他貌似自相矛盾的《道德情操论》中强调市场中的人性与道德。现在,我们已能基本能达成一个共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若缺失诚信、同情心、责任感等基本的道德要素,市场经济还是会引发灾难,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明证。

    “同情心”不仅是纾解酒楼黑幕的治本之计,也是防范“公地悲剧”、“搭便车”等公共风险的良药。我们正视纯粹市场机制的力量,但类似酒楼黑幕等问题也一再提示我们:过于理性与工具的市场,未必是个好东西;缺少道德和同情心,市场经济必然是坏的经济。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