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绊脚石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央倡导的。年初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并明确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随后,科技部在全国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财政部公布了对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的对象和标准;工信部召开了规格极高的“2009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紧接着又宣布新能源标准试验方法全面启动。
未来3年,由中央财政支付的100亿元研发费用以及200亿元推广运用资金,是过去10年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投资总额的10倍。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很大,但来自业界的反对声也不小。
反对的第一个理由是历史原因:“十五”期间,科技部主导的“863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总投入24亿元,打了水漂,无实质性成果。第二个理由是国际车业的发展态势:在新能源上投资上百亿美元的通用汽车未能见到曙光,空耗钱粮落了个破产保护的下场,而立足传统内燃机改良的欧洲汽车公司多数业绩出众。第三个理由是基于中国汽车业的现状:配套设施谁来建,电力消耗从何来,技术鸿沟如何平地起高楼,妄言同一起跑线是痴人说梦。
2006年,索尼电影电视公司制作了一部名为《谁杀死了电动汽车》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角是通用汽车在1996年推出的EV1电动车。影片调查了汽车制造商、立法者、工程师、消费者和洛杉矶、底特律的汽车爱好者,从动机到证据一一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电动车的殒落原来是一场谋杀,因为它威胁到了石油巨头们的利益。
这是美国的故事,新技术定然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击。在中国,这个既得利益集团不是很强大,但不能说没有。在笔者看来,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是,在这个必然的跨越中,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按照现有的发展模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资金一大块给了以高校为代表的研究机构,成果定然不少,但无实用价值。教授们热衷的是称之为“闪光点”的科研论文,与工厂车间的整车制作相去甚远。新能源汽车的另一大块发展资金给了以一汽、东风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十五”期间的“863计划”它们也是领头羊,但至今非但在新能源汽车上无建树,在传统技术的自主品牌上也依然停留在口号上,现在似乎连口号都没有了。
就目前看,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风头最盛的是比亚迪,但比亚迪几乎成了“过街老鼠”,未曾听说它获得哪个部委的支持,大企业对其更是嗤之以鼻。明星企业家郭台铭最近又炮轰比亚迪,质问投资比亚迪的巴菲特“敢不敢坐比亚迪的汽车上下班”。
如果不能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如果不能做到“英雄不问出身”,正在急进中的新能源汽车难成大众的宠儿,只能踏步原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