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8日
星期
记者手记

新市民团建需要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王烨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18    [打印] [关闭]
    近年来,很多团组织都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外来务工青年群体,这一青年群体远离输出地团组织的视野,又游离于输入地团组织的工作范围之外。如何更好地通过服务外来务工青年来凝聚和影响这部分青年群体,成为很多基层团委组织工作创新的探索方向之一。

    很多人会感到奇怪,青岛的新市民家园和新市民之家在团青岛市委的扶持下成立并运行近3年,为什么一直没有建立团组织?对此,团青岛市委书记陈飞说,“要实现团的组织和活动覆盖“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就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新经济、社会组织内的青年。做好这个新青年群体的组织工作,首要的就是突破传统体制下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遵循群众工作的规律。要灵活设置服务青年的组织形态,大力培养新社会领域的青年骨干力量,充分运用群众工作的方法。像新市民之家这样的组织,要帮助他们成长起来,把骨干培养起来,让服务能力稳定下来,建立团组织的时机才成熟,青年才接受,否则效果不好。如果形象点说,这叫“先调馅后包皮”。

    青岛的两个新市民活动站,虽然没有建团组织,但在团青岛市委的引导和帮助下,活动站做了很多已有团支部,甚至基层团委想做但没有做成的、服务青年的“大事”。更可贵的是,青岛的新市民活动站已经开始着手寻找一种能够使活动站“自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团无锡市委在新市民团建工作上已有将近两年的探索,无锡市南长区迎龙桥街道“夹城里社区新市民团支部”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颇受团员青年欢迎。然而,据团无锡市委组织部部长王晓介绍,新市民团建工作存在以下难点:首先,新市民聚集区的团员青年流动性较大,团组织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其次,新市民团支部对非团员青年的覆盖和影响力有限;第三,新市民团支部工作主要依靠团干部的个人带动,工作上“因人而立”或“因人而废”的情况比较突出。

    王晓认为,青岛的“新市民之家”模式一方面能吸引外来务工人员自己找上门去,另一方面还能找到较稳定的经费支柱,是一种开展“体制外”团建工作的好方法,“现在还很少有人这么做,但我相信今后的新市民团建工作是会向这个方向靠拢的。”

    “一旦新市民之家有了一个成熟的‘自转’模式,那么,不一定只有我能做这个事,只要模式在,还能培养其他人来做。”陈明钰介绍,他已经向团青岛市委推荐了几名“积极分子”。

    据了解,青岛的新市民之家和新市民家园已在青岛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成功注册备案,其业务主管机关是团青岛市委,注册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后,每年5月将会有专门的审计机构对其经营管理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