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毕业生竞争力强在何处
6月13日,由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联合瑞典优兴咨询进行的这份调查显示,79.7%的雇主对中国内地民办高校毕业生总体质量表示满意。2008年,雇主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未受金融危机影响,甚至略有上升。在曾雇用过民办高校学生的雇主中有93.7%的人表示未来两年仍有意继续雇用民办高校学生。该调查历时两个月,从全国近200名雇用过民办高校毕业生的雇主样本中通过问卷和电话访谈共回收有效问卷152份。总共涉及30所作为样本的民办高校,包括一部分独立院校。
“集中在市场销售和一线技术操作岗位”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集中在市场销售的岗位和一线技术操作的岗位,有非常鲜明的应用性”,优兴咨询中国区总经理高莹说。
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由于初始岗位多由基层起步,超过90%的人都在年薪4万元以下,而公立院校毕业生中有近50%的人年薪收入超过4万元。大部分雇主认为,“民办高校的学生素质尚可,而且近年来正逐步提高,对薪酬的要求也比较现实。”
但调查意外发现,在3~5年后两者的收入基本持平。年薪在2万元到8万元之间的公办院校毕业生占65.7%,民办院校毕业生中则有69.7%的人能赚到这一数字。
“民办高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普通高校毕业生快和稳,素质更为全面,有很好的组织和动手能力”,一些雇主表示。51.9%的雇主认为民办学生动手能力强,53.8%的雇主认为民办学生工作作风踏实。但同时,由于基本素质相对比公立院校学生低,长期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胜任更高职位发展不如重点院校的学生。
“做事比较谨慎,比较自律,怕丢掉饭碗”
“我们三类本科院校只有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这些211、985国家院校错位发展,对人才分层培养才能够有它的生存空间,才能谈得上竞争力,才能谈得上在岗位受欢迎的程度,或者他的价值发挥。”在发布会上,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副院长李咏成对记者表示。
李咏成认为,大学的毕业生竞争力,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培养,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只有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找准了自己的培养模式,才有资格来谈我们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而中央政策研究室信息局《学习与研究》总编辑薛宝生认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虽然说现在环境不好,泥沙俱下,但是也潜藏着隐形的竞争力,我相信民办教育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技能能力上,民办高校的很多学生并不一定比公办学校的学生差,而且他们做事比较谨慎,比较自律,怕丢掉饭碗,自然必须敬业,“这就是民办教育的优势。”
“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企业倒闭这么快,有哪一个专业能够跟随你终生啊?所以一定不要陷入技术就是一切,生存就是一切的误区。”薛宝生说。
专家们普遍认为,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其务实的就业态度和动手能力值得公办学校毕业生学习,但民办高校毕业生要在职场中走的更远,还需要学校注重其基本素质的培养,加强就业心理和技能指导,鼓励学生向名企投递简历。
“我们在筛选简历时并不设学校关键词,但从来没见过民办高校的学生来面试。其实,对于一些操作性的岗位,我们认为民办院校的学生可能会更稳定长期地工作下去。”一些雇主在调查中说。
“个性化教育成就个性化人才”
“民办高校的学生一进校门时,分数普遍很低,多的差一百五六十分,在母体学校华中科技大学办一个借书证,学生不愿意去,感觉到那儿低人一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院长张勇传说,“但是毕业时,同学们都比较自信,现在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张院长介绍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实施个性化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院通过放开专业选择,实行弹性和灵活性的课程方案,让学生有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由,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现有知识结构和未来求职需求,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和课程。同时,实行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鼓励学生创业,收到了较好的成效。“2009年,全院计划建成实习就业基地累计150家以上”。
刚从文华学院毕业一年的李宇迪,拒绝了两家企业每个月1万元的月薪,凭借自己的发明专利“高性能低畸变电子镇流器”自主创业,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绿色照明行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并打算在今年回到母校去招人,“文华学院个性化的教学对我和同学影响很大,让我们在毕业后懂得勇于选择自己的路。”
“民办高校竞争力最终表现就是就业,就像企业的产品一样,有没有人要,好不好用?”
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说,“我们跟公办高校教育不可同日而语,人家强调高报酬,人家强调自主创业,我们是见好就上,‘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再闪光,三年之后再煮酒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