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圆了我的大学梦”
“从三本院校(当地对独立学院的概称)出来,以公务员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走进外交部。”——这样的“叙事卖点”,近日频频出现在各媒体大量报道中。
2002年,徐四维以高出分数线10余分的成绩考入湖北省一所示范高中。高考时,徐四维还挺有信心,认为考个二本没问题。没想到成绩出来后,等待他的却是巨大的失望。
走进武昌分校第一年,徐四维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没面子”,那会儿最反感的是考进一本学校的同学来邀自己玩。
为了躲开不必要的应酬,他选择在学校里看书。到图书馆看,在寝室里看,只要不上课就看。《周恩来传》、《人生》、《万历十五年》、《中国近代海军史》……慢慢地,各类书籍解开了他的心结。
大三时,徐四维根据自身知识面广、表达能力不错的特点,给自己确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报考国家公务员。最终,4年积累让他梦想成真。
有失落、有彷徨、有振奋,徐四维的心路历程只是众多步入独立学院学生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一些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人民群众强烈渴望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地方,高教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在这种形势下,诞生了一批以民办机制为运作模式的独立学院,使很多原本无法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走进了大学校园。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承担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2007年,全国本科毕业生达到480万,其中独立学院毕业生就高达100多万。“独立学院十年,圆了数百万学子的大学梦。”
“独立学院给我的人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回望即将过去的4年独立学院生活,刚刚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的张帆深有感触。如果不上独立学院,张帆的出路只能是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早早地踏上南下打工的列车。
在他看来,独立学院同样提供了普通高校里的一切——知识渊博的教授、丰富的社团活动,只要你能吃苦,还能到一些知名高校里去蹭课。
大学4年,张帆一路“高歌猛进”:他连续获得校优秀奖学金,被评为校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还加入了党组织,直到考上这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
“一次高考绝不能决定一生。”张帆说,当年他的高中同桌考上了一本院校,但进入大学后,由于长期打网络游戏,学业屡屡挂“红灯”,而今即将毕业,他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难找到。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副院长刘军通过几年来与学生的“亲密”接触发现,选择独立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并不低。他认为这些学生思想活跃,愿意接受新东西,视野开阔,懂得感恩,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但是大多比较偏科,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制能力相对差,缺乏自律,想学习又不刻苦。所以在高考的选择中,独立学院成为这一层次学生选择的目标。
“但只要他们找到了兴趣点,愿意付出努力,同样能成功。”一位高教专家点评说。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独立学院学生也找到了独特的实力证明方式。
“为了日后好找个工作,我参加了许多类型的比赛,没想到竟然一下‘考’进了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日前,湖北一号称“比赛王”的独立学院学生在网上“自夸”几年的比赛经历,在高校学生中引起较大反响。
这个名叫孔祥帅的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省、市等各个级别的艺术类比赛近20次,在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武汉大中专院校文化展等活动中获得了近10个奖,为此,他被同学们戏封为“比赛王”。
近几年独立学院学生参加各级别赛事的人数,呈逐年递增之势。仅去年一年,武汉独立学院的数万名学生参加了首届中国大学生“明日网商”挑战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湖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湖北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等一系列大型赛事活动,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三本”院校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赛事,一方面反映出“三本”院校学生希望引起外界关注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说明独立学院教育质量在不断提高,学生们为了增强日后就业的竞争力,通过比赛获奖“证明”自身实力。
“我的同学中卧虎藏龙,他们积极的态度也感染了我,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原本失落、自卑的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自信,并逐渐奋发起来。”贵州师范大学学生辅导员陈荣霞对媒体说,回顾当年在独立学院的生活,大家一起努力,毕业时有进事业单位的,有进外企的,全班绝大多数同学无论在文体还是学习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高考分数比别人低,4年毕业后找到的工作却并不比别人差。“那一刻,我们都很为自己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