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
星期

宁波大红鹰学院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23    [打印] [关闭]
    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

    浙江省优秀民办高校

    学院简介

    自2001年创办到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宁波大红鹰学院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积极推进改革并不断创新,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飞速发展和快速提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今,宁波大红鹰学院已成为浙江省民办高等教育中一所影响较大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1200余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总量93万余册。现有专任教师480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5%,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52%;设有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人文学院、基础学院、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社科部、公共体育部等八院二部共46个本、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大学生10000余人。

    坚持应用型本科办学方向

    学院坚持走应用型本科办学之路,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致力于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旨、以技术应用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服务型教育体系;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种专业大类协调发展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格局,构建了“以能力为主线、一主三辅”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潜在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特色鲜明、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学院十分注重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接轨,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内化为学院办学的本质属性,外延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就业工作创新等各个方面,把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价值取向更集中地体现在培育办学特色和强化育人功能上,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得是好是坏、教育质量到底如何的标准。在专业设置上,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位,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结构特征和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上,我院制定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质量要求,并由此来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如我们构建了独特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建了多样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注重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等。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班、开办大学生创业园区不断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注重实效、注重质量的就业工作

    学院以“让每一名毕业生都能就业、就好业,且有职业迁移和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三延伸”和“六结合”为原则,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思路和方法,构建了“制度驱动、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分类指导、以研促建”的就业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有成效的工作模式,如我们把就业工作由学工口负责的传统做法改为由教学口负责,教学与就业挂钩,教学部门直接对自己培养的学生负责,促进了面向市场的教学改革,增强了一线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意识和职责;又如我们创造性地推出了职业指导师制度,其评定办法、工作内容与要求,跟社会上职业指导师明显不同,我们的职业指导师注重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注重以实践为载体的就业指导,职业指导师工作目标直指学生就业创业,直指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能力。一系列特色化、发展性的就业工作,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辟了就业工作新平台和学生就业新空间、新渠道,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每年的毕业生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今年尽管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截至6月5日,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及签约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彰显人文、突出个性的校园文化

    学院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构建了以“两课”教学为核心,以人文选修课为依托,以“人文大课堂”为载体,以大学素质拓展和校外社会实践为延伸,内外结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学院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成立了科协并以此为服务平台,每学期举办学术交流月活动。同时,学院还组织召开优秀学术成果汇报会,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科技展览和以学生为主角的科技活动,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学院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信、专注”精神、拓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以学生社团协会(全院共有48个,会员达到3500余人)为依托,以职业技能节、管理节、英语节、电脑节、人文之光等各分院特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新生节、女生节、迎新年大型文艺晚会、社团精品月、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等为延伸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2008年,在校学生在国家、省市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中,共有90余个奖项360余人次获市级及以上奖励。在文体科技活动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65项,市级 131项。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