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为地方经济服务
本报记者林洁广州报道:牵头组建了“省部数字家庭产学研创新联盟”和中国数字家庭产业联盟;引入了TCL、海信、华芯等81家企业进驻大学城数字家庭基地和22.9亿元的企业资金投入。2008年,基地实现产值16.8亿元,预计2009年将突破40亿元。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这一组令人欣喜的数字是中山大学创新服务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的结果。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给广东经济带来了战略性的机遇和挑战。在长期的社会服务实践中,中山大学认识到制约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两个脱节”,即“从基础研究到前沿高新技术研究的脱节”和“从关键技术到先进产品的脱节”。
“作为重点院校,我们有责任为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的经济‘添砖加瓦’,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表示,该校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更加重视协调社会评价与学术评价。在科技成果和市场资源统筹中,利用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以共建地方研究院为载体,实施重大项目,特别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一大批企业不仅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还获取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今年年初,中山大学成立了“先进技术研究院”,以虚实结合的思路建设“科研特区”,将全校应用领域的教师职称晋升、研究生指标分配等重要内容统一纳入先进技术研究院管理,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从事应用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引导市场资源参与支持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消除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该校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很赞同这样的做法。据透露,中山大学将挖掘企业家校友资源,设立“中山大学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以学校为主来组织带动市场资本进入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以增加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提高转化效率。
目前,中山大学已经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5个城市合作共建了6个研究院。研究院依托若干重点学科科研团队,瞄准地方特色产业,通过搭建公共技术创新产业化平台和创建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实施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海水养殖、半导体照明和环保领域支持各地重点产业发展。
新华社记者黄兴华长沙报道:湖南大学围绕“敢为人先破难题、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一目标,多管齐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接近八成。
湖南大学2009年共有毕业生7600余人。学校通过对全国80多个城市进行就业实地考察和调研,建成就业基地600余家,六成毕业生通过基地举办的招聘会或订单式培养计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去年以来,学校先后与苏州高新区、天津开发区及南京、宁波等地人事部门签订人才合作协议。2008年年底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上,这些单位为学校带来了近百家企业、上千个岗位。
成功校友回母校“招兵买马”,是湖南大学搞好大学生就业的又一成功举措。3月下旬,校友们集体来到曾经就读的学校,拿出1500多个岗位,结果有几百名毕业生当场签约,上千人达成就业意向。
目前已签约江苏一知名食品企业的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梁琪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母校充满感激:“前阵子,新闻专业学生外出求职时多次碰壁,学校为此千方百计牵线搭桥,做好用人单位工作。如今,我所在专业的同学几乎全部与单位签约,解除了毕业后求职难的后顾之忧。”
新华社记者杨三军成都报道:西南财经大学出实招、重实效,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实际,重点实施“智库工程”,积极构建服务社会创新团队,为四川、重庆、广东等地的党政部门、银行保险机构及其他企业提供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西南财经大学已承担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灾后恢复重建等各类课题58项,为各级政府提供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等100余份;举办金融、保险、财政、管理等方面的培训21期、讲座65场,受益人数超过万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按照四川省委组织部“灾区基层干部心理援助计划”,西南财经大学通过在北川、绵竹重灾区建立社工站,对灾区基层干部开展心理普查、心理疏导等工作,帮助灾区人民重建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香港浸会大学资助45万元,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在北川设立社会工作站,中国社工协会通过社会基金资助20万元,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在绵竹设立社会工作站,通过组织专家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灾区人民进行心理调整、重建希望和信心。
据了解,西南财经大学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