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的锤炼中走出科学发展之路
中船集团
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在世界造船业的“冬天”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传来春天般的消息:集团下属的上海长兴造船基地的生产任务已经排到2011年。
中船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船舶工业的主要力量。
当前,作为一家外向型特征突出的特大型企业,中船集团正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周期趋势下行的双重压力。
中船集团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李宏说,集团公司把生产经营中面临的“接单难、交船难、盈利难”问题作为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制定了落实“保交船、抢订单、强管理、降成本、防风险”15字方针的具体整改措施。
今年1月~5月,集团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8%;造船完工357.6万吨,同比增长45.4%;累计手持订单4834.7万吨。5月,经营生产各项指标均达今年以来的最高。
中船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谭作钧认为,全球经济“冬天”里,能有这样的数据,主要是近几年新建工程发挥的作用。去年建成的上海长兴造船基地已全面投产,累计造船完工18艘、211.9万吨;正在建设的广州龙穴造船基地首制30万吨油轮也已顺利出坞。
李宏说,中船集团公司1999年组建后,军工取得重大成果,民船产量大幅提高,利润水平逐年增长,并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践证明,走科学发展之路是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成功之路。
中船集团希望在2010年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三强”;到2015年,造船能力提高到1400万吨,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LNG)船、豪华游船等高技术船舶。“那时,我们力争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中船集团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王尧)
中船重工
创建国际一流船舶集团
什么是影响集团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共性问题?面对航运市场急剧萎缩,造船市场急转直下的严峻形势,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从党组到基层,都在思索和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中船重工以化解金融危机影响为重点,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到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坚持生产经营和学习实践相结合的“工学互进”模式,把加快推进军民结合、科技产业化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结合点,努力实现新发展。
中船重工党组针对影响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确定8个课题,党组成员分别带队,深入第一线,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827份。
中船重工党组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一要坚定地“保好军”。坚持军品优先,打造精品,全面按时高质量完成各项军品任务;二要千方百计“做稳船”。密切跟踪世界航运和船舶市场变化,研究船舶行业发展规律,加强与客户沟通,强化生产组织管理,保交船、控风险、拓领域,积极拓展修船和海洋工程市场,突出做稳做强;三要强力推进“非船发展”。重点发展风电装备、核电装备、机场物流、煤机装备等领域。
今年1月~5月,中船重工完成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6.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4%,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3%,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6月9日,国务院通过的船舶工业振兴规划细节正式发布。中船重工的战略目标是“创建中国最强最大、国际一流的船舶集团,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主导力量和中国海军装备最强最大的供应商。
(本报记者 王尧)
中国兵工
整合重组打造行业“排头兵”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围绕“建设高科技国际化兵器事业,打造有抱负、负责任、受尊重兵器团队”的主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兵工”)领导班子开门查找问题,主动求计问智,着眼于国家和用户的新期待,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的防务集团和我国重型装备制造业与特种化工产业基地,为国家安全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我们更要把目光投向危机后,着眼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着眼于危机后全球新的产业分工和技术革命,强力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抓大扶强,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在国家战略层面有重要影响力、在市场中有重要话语权的行业领先者,从国家战略层面履行好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中国兵工总经理张国清说。
目前,中国兵工正着手从“打造行业领先者”、“提升战略引领力”和“实施总部企业化、企业市场化改造”3个方面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
针对学习实践活动查找出来的资源配置重复分散、产研分离、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中国兵工提出通过内部整合与外部重组,坚定不移地推进抓大扶强,拟用3年多时间把集团110多家企事业单位整合为30个左右专业化的“集团军”,并在军民品主要发展领域培育10多个在国家层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领先者。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针对战略引领力不足的问题,中国兵工着眼于提升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能力,组建专门的顶层设计团队,建立战略规划与目标任务无缝衔接的战略管理体系。张国清说:“兵器工业是国防安全的基础。在我军装备信息化建设中,我们能不能实现建设高科技国际化兵器事业的战略目标,就要看集团的战略引领能力。”
针对总部企业化和企事业单位市场化不足,管理个性化、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中国兵工按照“定战略、配资源、拓市场、控风险、建机制、育文化”的要求,推进总部职能由行政管理为主向集团母公司的企业化方向转变。
(本报记者 鄢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