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
星期

舞台化的文化遗产

燕海鸣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6-26    [打印] [关闭]
    今年6月13日,是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各地举行活动,宣传文化遗产知识,展示遗产保护成果。其中,最受媒体和大众关注的,是许多地方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来自民间的传统歌舞戏剧,在这一天走上大街小巷,走上舞台,带给人们一场场乡土气息浓厚的视觉盛宴。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少数民族地区旅行时常有的经历。每到一个旅游点,当地农家的主人会向我提供各种各样体现民间特色的“旅行套餐”,让我感受到浓郁的“民间文化”。有一次,在一个白马藏族的家里,我先是穿上了当地人的服装,后是被灌醉,然后跟着他们又是唱歌又是跳“锅庄”,酒醒之后发现,我的脸上被锅灰抹了黑乎乎的一片。

    第二天我问,你们每天都这么折腾游客,自己不烦啊?主人说,游客天天在变,只要游客觉得新鲜,他们自己就是个表演罢了。哦,原来只是表演而已,只不过在白马寨子里面的表演是小表演,走出寨子的文化遗产是大表演而已,本质上是一样的。

    在“遗产日”华丽的服装与热闹的舞蹈背后,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尴尬事实:这些被展示的“遗产”,不少是在官方的努力下被“发掘、整理和保护”起来的,旅游开发与节日上的演出,似乎成了它们最重要的两项功能。这样的文化遗产,没了文化,遗产又有何价值呢?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尼”研究中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研究机构。每年一到夏日,他们都会在华盛顿纪念碑前的广场上举办“民间文化节”,把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文化展现在美国人面前。2007年,该文化节举行了以“湄公河流域的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我国云南省的一些民俗文化也受邀在那里进行展示。与该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肯尼迪(R ichard K ennedy)交谈时,他曾经向我高度赞扬了我方的工作,但也对我提到了史密森尼中心与我们在民间文化保护理念上的巨大分歧。

    肯尼迪告诉我,在项目过程中,他们特别强调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绝大多数沿湄公河国家都能够做到选派真正的“民间文化实践者”。但他们发现,来自中国的团队只是一支纯粹的“表演队伍”。这支经过选拔的队伍,在他们看来是由演员而不是民间文化的真正承载者——民间艺人组成的。他们对此很不理解。而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美方这样的需求,同样表现出困惑。一些地方负责人认为,虽然只是演员,但这些经过训练的演员,能够在世界大舞台上既展现出民间音乐、舞蹈的美,又能够在形象上展现中国人的良好风貌,为什么非要真正的艺人呢?

    展现良好的风貌,是我们的表演团队到海外演出最关注的事情,而是否“原汁原味”,似乎只有我们说了算,因为外国人应该是不懂的。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我们表演出来,大红大绿舞蹈一番,咿咿呀呀说唱一段,老外就都会没大脑一般地欣赏、赞叹。有时候我们过于高估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低估了外国人的审美判断力。

    今天,外面的世界很挑剔,早已不是一串粗糙的“中国结”、一把画有四大美女的折扇能够糊弄的了。正如当年史密森尼文化节的反馈所显示,华盛顿的观众一眼就看出了那些来自中国的“民间艺人”并不真实,尽管他们的服装很华丽,舞台表演很卖力,也很有“风貌”,却远不如来自泰国的那些土土的民间音乐家让人喜爱。

    还原民俗本来的面目,让艺人来自民间、回馈民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唯一正确之路。任何舞台上的表演,充其量是民俗商业化的附属品,并不能真正推动文化保护事业的进行。其实,广大的民间艺人在今天都在用最原汁原味的方式把快乐和美带给民众,这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不信,就看看郭德纲等人的成功吧,他们靠的可不是华美的舞台,而是来自乡土和草根的力量。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