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炉灶革命”为千万贫困群众驱“氟魔”
面对“氟魔”长期肆虐,国家今年将防治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项目列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贵州农村掀起一场“炉灶革命”,让群众通过改炉改灶告别氟中毒。
“货币直补”调动农民改炉改灶积极性
52岁的大方县鸡场乡罗庄村村民杨顺周说:“我这胳膊疼了十几年了,一直以为是风湿病,根本不知道烧煤火也会中毒。”
这位从出生起家里就用敞煤炉的农民,常年遭受严重地氟病侵害,胳膊明显变形,发展成为氟骨症。今年初,杨顺周终于丢弃用了几十年的老式敞煤炉,换上了回风铁炉。
“这个炉子的好处就是可以把烟抽到外面去,不会再伤害我们的身体了。”杨顺周指着新炉灶的烟囱对记者说,500元的炉子,政府报销300元,自己只要出200元。
“国家给农民实惠,我们当然有积极性了。”杨顺周说。
此前,这项改炉改灶工程,已在贵州一些地氟病病区推行,被群众称为“炉灶革命”和“厨房革命”。
罗庄村村支书罗军说,以前,农民自己主动投入经费改炉改灶的少。现在通过科学知识宣传,农民意识到地氟病的危害,牙会黄、背会驼、腰会痛、腿会瘫,姑娘嫁不出去,媳妇娶不进来。再加上农民自己选购炉具,政府还有补贴,积极性越来越高。全村420户农户,目前改炉改灶的已有300多户。
“氟魔”肆虐让贫困群众雪上加霜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方病,在13个省份不同程度存在。贵州是地氟病流行范围最广、患者最多、危害程度最深的省份。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贵州共有37个地氟病流行县,约1000万氟斑牙病人、107万氟骨症病人,病区农村人口达1500万人。
记者从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贵州省氟斑牙病例数和氟骨症病例数分别占全国同类病区的一半以上和三分之一以上,病区户数占全国同类病区的44%。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贵州贫困山区群众长期遭受地氟病威胁呢?
据了解,贵州炊事能源使用煤的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7.42%,特别是产煤地区的农户煮饭、煮猪食、取暖、烘炕粮食等大多用煤作燃料,这导致室内空气中的氟含量严重超标。
国家标准规定新鲜粮食和蔬菜中氟含量不超过每公斤两毫克,室内空气日平均氟浓度不超过每立方米0.007毫克,成人每天通过主食、饮水、蔬菜和空气摄入的总量不超过3.5毫克。但贵州病区村民通过敞炉灶烧煤这种方式,致使室内受污染的空气氟含量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地增高。
“炉灶革命”让贫困山区子孙后代摆脱“氟魔”阴影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安冬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贵州就开始探索地氟病防治,在病区开展防治试点工作。但由于投资资金十分有限,到2004年的20年间累计只完成改良炉灶46万户,约占病区应改良炉灶家庭的11%。
2005年至2007年,贵州对地氟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指导、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和可持续控制机制。3年中全省投入防治资金1.26亿元,累计支持40万余农户改良炉灶。与此同时,通过健康教育发动约95万户病区家庭自发改良炉灶。
2008年,贵州地氟病防治取得重大突破,提出通过4年的努力,到2011年使全省氟病区改良炉灶率达到90%以上。
安冬说,过去采用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炉灶发放给群众的方式,难以满足千家万户的实际需求,贵州省政府作出重大改革决策,将改良炉灶模式由以往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发放给农户,改革为由农户自行购买,政府给予定额补助的货币直补方式。当年完成改良炉灶25.9万户。
今年国家将地氟病防治列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中央和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防治经费投入,农户改良炉灶补助标准从过去的每户200元,提高到每户400元。
调查显示,改炉改灶已取得显著防治效果,2007年贵州省第三次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地氟病防治综合措施的落实,病区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县乡8至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度下降到30%以下。全省地氟病病区人口从1500万人减少到1145万人。
据新华社贵阳6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