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状元 掌声却不同
13个赛点个个都像过节一样经过了悉心妆扮。平时用于大型展会的天津国际会展中心,辟为服装制作、电子产品设计等项目的赛场。主办方解释,这是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开放。
不过,漫步各个赛点,见到最多的还是各省市的参赛选手、指导教师、领队、观摩官员,很难发现普通老百姓。连续两年都是如此。一位从技能大赛标志下路过的市民说:“这是什么呢?”
事实上,在这项国家级别水平的比赛里,能够上场已是一种胜利。今年的3200多名参赛选手,是从全国各地超过100万名技能高手中选出来的。每位选手都经过精挑细选,是名副其实的“技能状元”。但与老百姓时下正追捧的“高考状元”相比,他们显然听不到同样的赞美和掌声。
见到记者,上海一所职业学校的校长讲起了自己“屈辱”的招生经历。他向家长们宣传,本校不少专业属于“奖励专业”,是市场急需的或者艰苦行业的工种,免除学费,还可发放一定补贴。很多家长的回答竟是:“怎么?你花4000块钱就让我的孩子去做工人?”
天津市教委主任靳润成说,社会上是有一种想法:书读的越多、能力越高。技能大赛本身就是要逐步扭转这种风气。我们要竭尽全力,营造一个气氛,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说,扭转人们的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信风气正在好转。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是一个例证。该校连续两年承办中职组数控项目比赛,为此颇下力气,更新了设备和实训中心。在院长宋春林看来,这笔投资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产出。往年,这所中职学校的招生是个困扰校长的大问题,要走出去拼命推销自己,但是效果不佳。然而,今年,宋校长甚至收到了很多“条子”,家长们热切地希望把孩子送进来。他相信,这与技能大赛有关。
一位教师对记者说:“以前我们求别人进来,现在我们划定分数线,控制招生人数,这在中职学校很罕见。”
宋春林说,这说明技能大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也让外界见识了职业院校,让职校生有了展示的机会。
然而,技能大赛的效果任重道远。上届比赛期间,世界技能大会主席杰克·杜赛多普曾指出,2007年在日本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吸引了20万名观众。通过观摩和参与,能让更多人了解职业教育,也对参赛选手是个巨大鼓舞。
杜赛多普当时举了一个例子:在欧洲的一次技能大赛上,一位女士看到自己的儿子在价值超过百万美元的机床上操作自如,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位母亲说:“我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这样,年轻人有不同的成才道路,而且每条道路都有人喝彩,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