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日
星期
冰点特稿第713期

【冰点】:天通苑成长记

本报记者 林天宏 实习生 周凯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1    [打印] [关闭]

天通苑制止违章烧烤,九个公章管不住

    对于任何一个贸然闯入的外来者,天通苑——这个坐落于北京北五环外的巨型社区,都像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谜题。

    它被人称为“亚洲最大的社区”,有着30多万固定人口,以及几乎相同数量的流动人口。这个几乎等同于浙江绍兴市或者宁夏银川市区人口的庞大人群,却由一个镇政府来管理。

    它曾是北京房价最为便宜的经济适用房社区之一,每平方米2650元,面向的人群是拥有北京户口的低收入者,但在小区里,宝马、奥迪这样的高级轿车却随处可见。

    这里的人们,时常能在超市或马路上看到一些电视上的熟脸儿,一些活跃在各大高校、文艺圈、媒体圈的社会名流,也是这里的居民,不过,他们的邻居中,却有着数量庞大的无照摊贩和黑车司机。

    尽管从这儿驱车到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不到20公里,但直到一年多以前,居民们才能在新版的北京地图上,找到自己的社区。这儿只有一条通往北京城区的主干道,一个公立小学。公立大医院的数量,则是零。

    从1999年开建至今,这座巨型社区就这样在北京的边缘,生长了整整10个年头。

    这个庞然大物繁杂、混乱、无序,随着城市的扩张,它迅速膨胀,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公共设施和服务增加的速度。尽管这儿的社区物业公司,把建设“人间仙境”作为奋斗目标,可这儿的确曾被北京媒体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社区”。

    好在,这10年里,这儿的居民逐渐学会用各种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解决身边的问题。虽然许多人戏谑地将这个地处偏远的社区称为“天通镇”,但它的社区网站,却是这个城市最为活跃的民间意见汇集地之一。

    网络维权第一场胜利

    6月20日深夜,“家住天通苑”网站的工作人员依然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忙碌着。

    这家由业主自发建立的社区网,从2000年创办开始,已经走过了将近1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网站经常有五六千人同时在线。对于挤出业余时间经营网站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是巨大的鼓励和承认。

    “家住天通苑”创办的初衷和其他社区网并没有什么不同,最初无非是出于选房、买房阶段的业主与开发商、物业打交道的需要,此外,天通苑数量巨大的业主,也一直寻觅着一个平台,对房子的装修、交通状况等进行交流。

    但一个叫“落汤鸡”的网友,最先意识到了网络聚集民意的巨大作用。

    “落汤鸡”本名叫王瑞琦,是天通苑最早的一批居民。1999年,他便搬来了这里。不过,当他第一天搬进天通苑时,搬家公司司机临走前丢下的一句话“最好别喝这里的水”,让他“大半晌没反应过来”。

    事实上,位于北京北五环外两公里的天通苑地区,从元末开始,就是北京的大垃圾场。

    王瑞琦入住天通苑的前两年里,这儿的居民们使用的饮用水,都来自小区物业打的自备井,水是免费的,但水龙头里放出的水时常浑浊不堪。最夸张的一次,据说有居民炖一锅红烧排骨,因下楼办事忘了放酱油,但那锅汤水的颜色,却和放过酱油后没什么区别。

    自备井就在王瑞琦家不远处,距离曾经的垃圾填埋场,只有短短的300米。尽管南边离这儿不远处的清河水质如墨,不时地发出阵阵恶臭,但几经交涉后,开发商仍坚持认为,这里的水质是达标的。

    从此,王瑞琦开始踏上了维权之路。在一次为水质维权奔走被大雨淋成“落汤鸡”后,他意识到必须靠集体的努力才能成功。

    于是,在“家住天通苑”论坛上,王瑞琦开始号召大家理性维权,募捐请卫生部食品监督所来检验水质。

    20多个网友自发响应,大家100元、200元地捐钱,检测结果验证了人们的预感:氟化物含量超过国家标准70%,而长期饮用这样的水质,会诱发人体出现牙齿脆弱、生斑、骨骼和关节变形等氟骨病,甚至引发骨癌。

    愤怒的天通苑居民们行动起来,寻找一切途径向媒体和政府反映情况。各种抗议电话和信件雪片般地涌进了各家媒体的热线和市长信箱,“这种有组织的大规模投诉”,很快就受到了“上头的重视”。

    次年的北京两会上,一些政协委员提交了相关提案,在入住两年半之后,王瑞琦和他的邻居们终于喝上了自来水。

    毫无疑问,这是天通苑的居民们利用网络维权的“第一场胜利”。

    “这样的人情味,在如今的大城市里去哪里找”

    在很多天通苑居民看来,“家住天通苑”不仅是维权的阵地,也起到了增进邻居感情的“润滑剂”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通苑业主们自发组织的“业主班车”。

    这儿离北京城区太远了,仅仅在一年多以前,这儿的大多数居民上班,出了家门,还得花上一个多小时,倒公交车然后换乘地铁,在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厢里磕磕绊绊个把小时,才能到达上班地点。

天通苑西三区俯拍立汤路交通对比图

    天通苑通往北京城区的立汤路,是他们往返城市与住所的唯一一条主干道。这里是公认的瓶颈。每天清晨7点开始,公交车、轿车、面的、电动车、三轮车等各色大小车辆,在这条马路上排成长龙,堵得水泄不通,通常要到9点左右才能有所缓解。

    堵车的时刻如此地频繁与漫长,以至于每个天通苑的居民都对那条停滞不动的车龙熟视无睹。一旦道路堵死,公交车的司机们就会一言不发地打开车门,乘客们从车厢里走下,麻木而步履匆匆地跟随着人流,步行半个小时,到达两公里外的地铁立水桥站——这个理论上开车只要10分钟就能到达的地方。如果他们选择继续在车上等待,那么花费的时间,就远远不是十分钟的事了。

堵车的天通苑立汤路    

    于是,行走在政策边缘的“业主班车”应运而生。从2002年起,天通苑的许多业主自发组织起来,在“家住天通苑”论坛上发帖,凑钱租赁社会车辆,用于上下班。

    刘勇波在天通苑社区网上名叫“8818945”。2004年年初,他和邻居“逍遥”(也是网名)实在苦于每天上下班在天通苑与CBD之间的奔波,于是决定召集在CBD上班的邻居,一起长期包租一辆车,接送大伙儿上下班。

    社区网上帖子一发,应者云集,班车从此一跑就是3年半。当时,天通苑这样的民间自发班车跑东线的已经有4条,于是刘勇波们的这条被命名为“东5线”。由于东5线贯通天通苑、北苑、东三环、CBD,后来逐渐成为天通苑民间自发班车中最著名的线路。

    在东5线成立之初,刘勇波和“逍遥”为其立下的规矩是:每月包车所需的6000元,扣除散客的交费(一天往返20元)后,由包月的常客均摊;常客们轮流当“班车长”,义务承担召集乘客、管理、收钱算账等工作。

    这也逐渐成为天通苑业主班车的主要运行模式。

    每月底,值班的班车长会把财务明细表用电子邮件发给所有常客,并把当月结余交给下月的班车长。如果当月有结余,就在月底买了冰激凌或肉夹馍,在班车上与大伙儿分享。结余下来的钱,大家会用来小聚一次。

    不过,几年前的一次意外,给“业主班车”敲响了警钟。2004年冬,一辆班车在北京刚开通不久的五环路上,发生冰雪路面侧滑,差点从10米高的立交桥上掉下去,让经历事件的很多人心有余悸。

    班车的组织者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那个时候,小区物业开始派专人进驻论坛解决问题,一些班车的组织者曾经和物业接触,希望能把班车移交给物业来管理。

    但物业的答复令人失望,班车属于营运性质,如果物业操作这件事,需要交管局批准,希望不大。

    所以,如今的“业主班车”依旧维持着这种边缘性质。但对于业主来说,班车不仅解决了上下班的交通问题,而且成了邻居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

    有些在公司担任要职的高管,会在班车上给邻居们介绍工作;律师在车上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一些怀孕的母亲,在车上交流怀胎十月的烦恼与快乐;还有单身的白领,在车上互相推荐合适的好对象,有些人聊着聊着就“对上眼”了……

    “我们在车上交了多少好朋友啊。”一位常坐班车的业主说,“这样的人情味,在如今的大城市里去哪里找?”

    “这创造了社区民主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随着越来越多的业主关注“家住天通苑”论坛,天通苑的人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他们尝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发出更多的声音。

    在网友们的推动下,政府投入200余万元,关闭了天通苑东侧的非法渣土场和垃圾场,以及养殖垃圾猪、泔水猪的近两万平方米猪舍;一所占用规划中公立学校校舍的私立学校被赶走,孩子们有了第一所公立小学;他们甚至发起近万人签名,成功地在北京市5号线地铁的规划中为天通苑增加了一站。

    的确,“5号线加站”,被视为“家住天通苑”论坛发展过程中最为重大的事件。有媒体甚至这样评论,“这创造了社区民主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对于这样一个巨型社区来说,一直到2007年10月前,这儿只有一个地铁站。这样的运载能力,显然无法满足数十万人上下班的需求。

地铁5号线赠站现场签名的一家三口

天通苑公交车站“市场”

    2005年,纵贯北京南北的交通大动脉5号线动工。按照5号线的原有规划,人口稠密的天通苑,只设了一站。能不能在天通苑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再加上一站?

    起初,这只是在社区网上论坛里说说的话题。后来,10多位天通苑居民在网下自发成立了一个“加站推动小组”。加站,由虚拟到现实,变成了一项有组织的社区公益行动。

    牵头的阮亚占,在“家住天通苑”论坛的网名叫“超级马甲”。他深受堵车之苦,一直关注天通苑的交通问题。像不少天通苑邻居一样,他也认为5号线的设计极不合理。

    花了两个晚上,阮亚占写好了一份《行动指南》,在帖中,他呼吁天通苑的邻居们,用下列方式,迅速行动:

    1.打电话,“在本周内给下列单位打至少1次电话”。他列出了市长热线、市规划委、市人大、市交通委等部门的电话号码。2.寄信,“在本周内给下列单位寄一封信”。除了列出详细地址外,他还写好三四种信的模板,从网上直接打印就行。3.发邮件。邮件内容也写好了。4.登门拜访,“有时间的老同志,请直接到有关部门面谈”。5.发动亲朋好友,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想尽办法把意见反映到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让政府知道,让领导知道。

    在帖子最后,他说:“最关键的是我们一定要行动!想想,如果有1万人这么做了,会是什么结果?大家一起努力吧!用我们的行动,改写我们的未来!”

    很快,无数天通苑居民的电话打到了北京市政府各相关部门。一共打了多少个电话,没有确切统计。总之到后来,一听说是加站的事,接电话的人立马就问:“你是天通苑的吧?”还有的说:“你们快别打了,我们都没办法上班了。”

    两周过去了,但政府方面始终没有什么反馈。“加站小组”的一个成员联系上一位家住天通苑的记者,让他以记者的身份,打电话问问,得到的答复是:政府正在论证能否加站。

    于是,“加站小组”的成员又组织了一次碰头会议,决定由“加站小组”策划组织一个网下的“万人签名”活动,营造更大声势。

    现场签名活动定在2005年9月3日,这天是个周末,地点在社区的一块空地上。事前,“加站小组”进行了分工,有人安排人员详细记录现场情况,有人负责紧急通知公安,还有人负责请居委会协助,其他人员则看好签名表,负责疏散人群……

    不过,签名现场秩序井然,事先准备的很多应急措施都没派上用场。短短一个上午,“加站小组”就收集到签名8310个。    

    收集上来的签名表,有些已经皱皱巴巴,有的签名不规范。在花去一周汇总整理后,“加站小组”的5名代表,把8310人签名的册子送到了市信访办。

    随后,北京市专门召开了市长交通工作专题会,“原则上”同意了天通苑小区段增设车站的设计方案,很快,增站方案在市规划委网站上进行了公示。

    一个“奇迹”就这样诞生了。

    如今,5号线已经通车两年,大大方便了天通苑地区居民的出行。但回顾4年前的那次“冒险”,阮亚占依然感慨颇多。

    “作为老百姓,不能有人微言轻的想法。我们应当及时通过合法的渠道,整合社区各种资源,大家团结一致,反映自身的感受和意见,提出合理的建议。”他说。

    一位网友的留言,被阮亚占看做是对“加站小组”最好的褒奖:“当很多人在埋怨社会、政府,埋怨我们社区的种种不足时,我们看到了有那么一些人,面对现状、面对现实,积极应对。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出牌,并以结果告诉我们可以赢。这或许是我们这次行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民意的表达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

    只是民意的表达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一度给那些热衷维权的网友泼上了一盆盆冷水。

    早在2001年,业主们在售楼处集会抗议开发商不合理条款,拒绝收房,就被不明身份的人打散。2002年,要求检测水质和组织班车的网友“啤酒”和“落汤鸡”,先后在自己家门口被不明身份的人殴打。2003年,在网络上牵头组织抗议开发商占用公共绿地盖商品楼的一位业主,在小区附近被砍成重伤,自己的帕萨特轿车被砸坏,最后不了了之。

    而10年来一直困扰天通苑居民的教育与医疗问题,尽管居民们呼吁争取,也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

    这个近60万人的社区,只有一所公立小学,而且教学质量和城里的“没法比”。按照原先的规划,位于天通苑老区的中山实验学校,应是由昌平教委安排公立中学入驻,但随后来的却是“莫名其妙”的私立中学,每年学费2.5万元,“哪有人上得起啊”。

    “落汤鸡”最近在为孩子上学的事儿奔忙,他的孩子一直在城区上寄宿制幼儿园。今年9月,为了孩子去城区读小学,他更打算举家迁移,在孩子学校边上租个房子。

    “天通苑的房子,能卖就卖了吧。”这个一度热心天通苑公共事务的网友失望地说。

    这样的心态,在天通苑的家长中很普遍。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每天早上来不及洗脸,顾不上吃饭,抓起正在睡懒觉的孩子,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拎着孩子的面包、牛奶,就往外跑”。

    天通苑一直没有大型公立医院,那些遍布社区的租了两层门面房的私人诊所,总是让人没法儿放心。在原本的规划中,将在天通苑北一区对面的一块空地上建一所三甲医院。但这块空地空置了多年,迟迟没有动工的迹象。

    业主们感叹:“这儿的人太多,想法也复杂。”热衷于维权的业主们,经常被论坛上的网友们误解甚至攻击,一些人指责他们是为了“出风头”,或者“满足某些个人目的”,这样的话说得多了,许多原本活跃的网友们便不愿再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心瓦凉瓦凉的”。

    这里还有“维权过度”的事情发生。天通苑西三区边上原本要修一条市政路,但每天喊着要“修路”的居民,却认为这条路影响了自己的休息和娱乐。维权的业主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他们把修路的围墙推倒,甚至和工人发生斗殴。

    “民意的表达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秉持理性和建设性的原则,那么就会反过来伤到自己。”阮亚占说。

    “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巨型社区的主流民意,依然富于理性和建设性。天通苑的许多热心居民,依然活跃在社区里,履行着“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天通苑曾经是北京城治安的盲点,原本的东小口派出所,只有10多名片警,连这个地区的基本治安都很难维持。2007年春节前,这里连续发生三宗命案,被媒体称为“北京治安最乱的社区”。

    一位名叫张凤东的无线电爱好者,灵机一动,把他发起成立的HAM联盟(天通苑无线电爱好者之家)成员们组织起来,在春节前进行自发巡逻。

    夜巡队按照区域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五六辆车,好一点的有标致307、伊兰特,差一点的是奇瑞、奥拓、桑塔纳。张凤东还特意找物业公司做了简易的车证,每辆车上挂着“天通苑HAM联盟夜巡车”。

    不过,夜巡队不是派出所,张凤东们没有盘问权。他们能做的无非是用无线电交流小区内的状况,看见可疑人员,集合车辆进行围堵。一到节假日晚上8点至12点,HAM联盟的“兄弟连、夫妻队、父子兵”,便急急上阵。即使在几十公里外和朋友喝酒、聊天,到了点儿,夜巡队的队员都会急匆匆赶回来巡逻。

    这样的巡逻一直持续至今,张凤东也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呼为“司令”,这个称号让张凤东“特有成就感”,他也因此被北京的一家报纸评为“2008年北京十大感动社区人物”。

    而天通苑网友“大红鹰”也有个“十大”的头衔,他是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8年“十大公益人物”。

    这个本名楼必成的天通苑居民,2002年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患上股骨头坏死的顽疾,2003年后,始终处于半瘫痪状态,只能依靠轮椅活动,但这未妨碍他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邻居发起了成立天通苑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倡议,得到社区居民的积极响应。

    在志愿者协会的带动下,天通苑有了足球爱好者们的“天通苑超级联赛”,有了天通苑居民自己的歌唱比赛“超级邻声”,也有了聊摄影、美食、育婴、宠物、团购的各种俱乐部。每年一度的“家住天通苑”网友新年聚会,更成了居民们最高兴的事儿,吸引了成百上千人来参加。每年“六一”前后,天通苑还有自己的“宝宝运动会”。规模最多的一次,居然有1000多个宝宝参加。

    这些活动,都被天通苑的另一个知名网友“天眼摄郎”记录了下来。这个本名叫陆岗的自由摄影师,自从2003年搬到天通苑以来,便拎着相机,拍下了16万余张照片,记录下这个社区里发生的无数故事,为这个大型社区的生长史,提供了最好的见证。

    陆岗将手机号码公布在社区网站上:“欢迎邻居提供一切关于天通苑的线索。”一接到居民电话,他便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曾在冬夜的凌晨3时起床,拍摄地铁5号线最后一根钢轨合龙的场景,也曾为了拍摄天通苑的全景,只身爬上33层楼的露台,一只手攀着栏杆,一只脚跨出护栏,踩在伸出的房沿儿上。

地铁天通苑站过街天桥上的无证小贩

    起初的一段时间,污水沟、堵车等画面充斥着他的镜头,但是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变,这样的画面渐渐淡出陆岗的镜头,取而代之的是社区公园、湿地野鸭岛、大型商业场所进驻、地铁5号线通车等天通苑地区的标志性事件。

    “没有人强迫我做这些,但积极改进和维护天通苑的生活环境,对我个人也有好处,谁不希望住在和谐社区里呢!”陆岗说。

    2009年4月,陆岗以特邀观察员的身份,被相关学者邀请,参加了在北京市举行的城市保障性住房国际研讨会。在研讨会上,陆岗近5年来拍摄的16万余张照片,被刻成了10余张光盘,分发给与会的各位专家。

    有学者看完照片后评论,像陆岗这样的社区摄影师的出现,标志着天通苑社区逐渐萌发的公民意识,“已经从自发上升到了自觉的阶段”。这些照片也因此受到一些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关注,将作为天通苑地区10年发展的珍贵史料,供后人研究与收藏。

    “一个公民的应有之道”

    天通苑已经走过了10年。对比起10年前那个在荒地和垃圾场上建成的社区,这里的变化确实让正在努力中的人们感到欣喜。

    楼必成的天通苑志愿者协会,如今已有3000多名成员。他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工作,是每周都在天通苑龙德广场举办免费的“天通苑大讲堂”,他们请来许多高水平的学者。比如上个周末的论坛,谈论的主题是“中国经济的困境和前景”。

    2007年年底,天通苑派出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派出所。如今,有50多名片警分批24小时不间断地巡查着这个社区,大多数角落里也装上了摄像头和电子眼。包括张凤东在内的天通苑居民们,终于有了某种“可以依靠的安全感”。

    这个月中旬,天通苑的居民们终于迎来了昌平区第一中学要入驻天通苑的消息。这所天通苑的首个公立重点高中,可以容纳1000多名高中生,有望基本解决这个地区符合学龄段的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另外,一所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开始建设,预计于2013年正式运营。

    而天通苑通往北京城区的第二条主干道,也已经在建设中。几周前的一个周末,陆岗特意带着相机,到这条路的建设现场拍照。他高兴地看到,这条路离天通苑已经不到两公里,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

    “直到现在,这个社区还是没法儿全部满足我们的要求。”陆岗说,“但是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拿出一份心,大家都存着一个念想,一起去努力,咱们的家肯定是全北京最好的。”

    这样的想法,也得到了研究城市巨型社区的学者们的肯定。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任胜飞,曾和他的同事们对经济适用房社区的相关问题进行过调研。在他看来,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转型期间,城市规模与人口都会出现急剧扩张。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例如英国、法国等,都曾出现过类似天通苑这样的问题。

    “政府为了满足急剧扩张的人口对于住房的需求,在不具备任何市政基础的荒郊建立巨型社区,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行为。”任胜飞说,“不过,随着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改善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后,这样的巨型社区会出现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他也相信,在这样的完善过程中,不仅应该有政府的参与,更多的还应该是社区居民良性互动,“在政府规划的基础上,社区居民们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以及各种方式的民意表达,来推动政府的工作,这也是一个公民的应有之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