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
星期

她们像紫荆花一样美

——记驻香港部队通信站中环机务站女兵
郑威 汪令维 本报记者 潘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2    [打印] [关闭]
    凌晨3时的香港中环,维多利亚港湾的海浪轻轻地拍打着礁石,耀眼的霓虹灯照亮了整个海湾。

    “您好,请问您要哪里?……”三尺机台前端坐着一排清秀的女兵。她们神情专注,手指飞舞,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和女兵们甜美的话语回荡在整个房间。

    她们就是驻香港部队通信站中环机务站话务女兵。

    在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在繁忙的香港中环,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小女兵默默奉献着青春。

    围墙内外两重天

    坐在记者对面的李莎,留着精神的齐耳短发,清秀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22岁的她,已经是驻港部队的老兵了。身穿军装,腰板笔挺,显出她这个年龄所不多见的干练和成熟。

    “我的同学都羡慕死我了,她们以为我们能天天逛街,好多人都让我帮着买东西。”其实,虽然在香港中环工作了将近5年,但是,李莎却一直没有机会去逛那些名品店。

    对李莎和她的小姐妹来说,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是香港的表象。她们对香港最直接的印象,来自于2007年11月发生的一件事。

    2007年11月的一天,原指导员周勇正在给大家上十七大教育课。

    忽然,教室外传来了响亮的口号声。大家凑到窗边一看,一支游行队伍打着大大小小的条幅和旗帜,从围墙外的马路上走过。

    这样的情景让在内地成长起来的女兵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对她们来说,这些都是以往的生长环境中所不可想象的。

    而这件事以及后来发生的类似的事,让她们对香港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考验无处不在

    驻港部队无小事。女兵们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着中国军队的形象。

    2008年五一营区开放,班长王璐检票时发现4名男士没有拿门票,便很有礼貌地将他们挡在门外。

    这时,其中一名男士掏出一千元港币往王璐手里塞,想让她“通融一下”,被王璐拒绝了。

    这名男士以为王璐嫌钱少,又加了一千元港币,再次被拒绝。

    正当王璐准备向值班干部报告时,男士们突然掏出门票,笑着说:“我们刚才只是想考验一下你们驻港女兵。驻港军人果真名不虚传!”

    面对一国两制的特殊环境,女兵们一刻也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去年夏天,班长于岩值夜班接到一个外线电话,电话接通后对方一直不说话,随后话筒里传来了一段大肆宣扬反动言论的录音。她立刻把号码记了下来,随即把电话接到驻军保卫处,事后又跟保卫处领导具体报告了此事。

    像这样的事,机务站女兵遇到过很多次,但她们都得体地处理了。

    这些年来,女兵们积极参加站队开展的“知恩知足知责、爱祖国爱香港爱驻军”教育、驻港精神教育等活动,经常开展“如何把住人生航向、经受特殊考验”等学习讨论,深化对理论武装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坚持用政治眼光看待每一件事、处理每一个问题。

    方永刚教授是偶像

    2007年3月,方永刚的事迹出现在了全国各大媒体上。

    女兵们被方教授勇斗病魔的精神感动了,她们决定联名给方永刚教授写信。“我们当时就想,方教授那么忙,那么多人给他写信,他怎么可能都回信呢?”

    可是,几周后,她们意外接到了方教授在病床上写来的回信。在回信中,方教授鼓励她们努力学习,做好驻港部队合格一兵。这封回信,给了女兵们巨大的动力。她们决定以方永刚为榜样,刻苦学习,努力工作。

    2008年3月25日,得知方永刚病逝的消息后,女兵们伤心地落泪了。她们含着泪水,联名给方永刚的妻子回天燕写信,并随信寄去3650颗幸运星,表达驻港官兵对方永刚的缅怀之情。

    回天燕在回信中说:“你们是紫荆花下的亮丽明星,希望你们继续活跃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舞台上,履行和方永刚相同的使命。”

    方永刚走了,但是他的精神仍然鼓舞着女兵们。

    自创学习方法

    为了搞好理论学习,女兵们没少花心思。女兵们在机务站局域网开设的“学习方永刚、当好驻港兵”专页,里面设置了“香江论坛”、“深港信使”、“香江百灵”、“网上信箱”等栏目。

    军区“战士理论学习之星”李莎每天都要定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学习心得,并对战友们提出的难点问题,及时提供网上咨询、疑难会诊等服务,帮助战友们解疑释惑。“战友们经常会问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必须不断读书学习,才能给他们一些有建设性的回答。”

    站队饭堂原是英军的酒吧,女兵们将吧台改造成“紫荆之声”广播站。每天除广播时事热点、理论观点、知识要点和党史小故事外,还播放一些战士写的新闻稿和学习体会,再配上美妙音乐,让大家边吃边听,使学理论变成美的享受。

    在女兵们的倡仪下,站里每次开饭前抽问一个理论观点,每晚看完《新闻联播》后进行“新闻点评”,每周六上午安排一堂理论宣讲课,每月评选一次“理论学习之星”、每半年组织一次公开述学,年底组织一次群众评学。

    她们还在全站发起了“捐一读百”活动,发动战友捐了500多本书,每本书的扉页都写上捐书人的一句赠言,以此激励大家。在她们的带动下,全站形成了发奋读书、努力成才的浓厚氛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