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
星期

给国产飞机装上一颗“中国心”

——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下)
本报记者 吴晓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2    [打印] [关闭]

    1986年,吴大观在原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办公室的工作照。新华社发

    “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

    6月18日早上7时,京城北郊航空城一幢3层老楼的普通单元房里,94岁的华国老人坐在窗边的小圆桌旁,凝视着金婚照上的老伴吴大观,泪水又一次模糊了眼睛。

    3个月前的这一天,相依相守了66年的老伴永远地离开了她,而在这个家里,太多属于他们的美好回忆早已沉淀下来,它们时时奔涌而来,撕扯着老人的心。

    塑料贴面的折叠圆桌是吴大观的书桌,也是一家人吃饭的餐桌。“到2004年已经不能上班了,他就每天按点儿学习,早上7点左右就催着我们收拾好桌子。”吴大观的女儿吴晓云说。对于父亲,吴晓云实在想不出有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几十年来,在她眼里,吴大观“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爸”。

    水泥地、白灰墙,上世纪80年代的旧家具,像一张黑白照片把这个家定格在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至今,吴大观家里除了解放初买的几个用来装书和装衣服的箱子以及一张圆桌外,就是公家配备的几把椅子和一个书柜。整洁简朴的家居诠释着两位老人对生活的理解。“从1982年搬进这个房间,家具就没有换过。”华国老人对记者说,“我们一辈子过得都很简单,平平淡淡。”

    去年秋天,吴大观在体检中被查出患上绝症,但他藏起化验单,隐瞒了家人和同事,直到身体急剧消瘦,吃不下饭才被发现。病重期间,中航工业集团领导指示:要尽全力延长吴老的生命,送他到最好的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但吴大观拒绝了。他坚持在集团自己的医院——航空中心医院治疗,并表示,不要用昂贵的进口药品,“不要为我这种治不好的病浪费国家的钱”。

    主治医生孔霞含着泪说,在为吴老治疗的28天里,每当老人从昏迷和熟睡中醒来,发现正在给他静脉注射进口药品,他总是挣扎着起身把针头拔掉……

    “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大学时曾看过一部电影《悲惨世界》,影片里的这句台词吴大观铭记了一辈子。“一个人到社会上来,不是要这个、要那个,而是要有所贡献。”吴大观常常这样勉励自己。

    吴大观少年时代颇受舅舅一家求学重教不近恶习的家教影响,特别是舅舅家大门上那副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令他记忆尤深。他的启蒙教育在百年名校扬州中学完成,在流亡求学的途中,西南联大里很多留英、留美的教授们清贫如洗,一袭长衫,坚持教书育人到抗战胜利。在他们身上,吴大观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要做大事,不做大官”,从那时起就成了吴大观一辈子都在践行的誓言。面对很多人不解的目光,老人总是坦然地说:“这些东西有那么神秘吗?我觉得没有。因为当你把这些想法真正变成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生活、工作和做人的原则以后,一切都很自然了。”

    今年春节前,北京朝阳区来广营乡政府居家养老服务办的工作室内,堆放着16袋米、16箱奶及16桶油。两天后,这些年货将发放到乡里16位无儿无女无工作的低保老人手中。购置这批年货的钱,正是来自吴大观夫妇。

    几十年来,老两口秉承着“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为善最乐”的信条,资助过的人不计其数——单位的同事,家里的保姆,而更多的帮助是给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至今,吴大观已为“希望工程”、灾区等捐款9万多元,而当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赶来摄像时,他身上穿着的却还是那件上世纪60年代的蓝色涤卡上衣。这件衣服陪伴他经历了无数重要场合,被老人戏称为“常委”。

    “常委”虽然早已被洗得发白,袖口也已磨坏,但吴大观常常打趣说:“它磨它的,不磨我身体就行。”每当这时候,旁边的老伴总是笑着搭腔:“缝缝补补又3年。”

    “我愿做一蹬阶梯,让青年一代踏着自己的肩膀向技术高峰攀登”

    在很多人眼里,干航空发动机是一个悲壮的事业。

    “当一个人能为一个信念奋斗一辈子的时候,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吴大观90大寿的时候,外孙女梁炎几经斟酌,最终送上了一幅字做礼物:“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梁炎知道外公在美国时有个老朋友,回国前,他们之间有个约定:什么时候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发动机,什么时候再见面。那个老朋友10多年前来中国的时候,提出要见吴大观,他没有见。

    在吴大观一生中,也有过几次非常幸福的时刻,一次是通过不懈努力,国产化的“斯贝”发动机终于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还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秦岭”;一次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历史性跨越。更让吴大观感到欣慰的是,一批当年跃跃欲试的毛头小伙,后来都成了中国航空事业的中坚。

    作为后辈和学生,74岁的刘大响如今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一航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80年作为高空台考核组组长,跟随吴大观去英国考察“斯贝”发动机引进技术的时候,刘大响还只是个“外单位”的普通技术人员,是吴大观顶着“胳膊肘往外拐”的压力让他挑起了大梁。

    日后成为沈阳中航工业动力所总设计师的李志广,也深感受益于吴大观当年的“魔鬼式”英语强化训练。

    “科研人员不懂数学是全文盲,不懂外语是半文盲。”吴大观认为,当时中苏关系已开始紧张了,再想得到苏方的技术支持很难,而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资料大多都是英文的。那个年代,大家在校学的都是俄语,而英语基础不错的人,自然而然就成了“老师”,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顾问周晓青就是其中之一。“在吴老的带领下,那时候的黎明厂学习蔚然成风,每天晚饭后办公楼里都灯火通明。”周晓青说,正是这种精神,帮助我国年轻的航空工业走过最艰难的创业历程,同时,很多年轻人也因为这样的“强制”学习而迅速成长起来。

    很多老航空人至今还对那时的“黄豆干部”和“尖子宴会”记忆犹新。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和副食品供应不足,许多科技人员吃不饱,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了浮肿。吴大观看了非常着急,后来通过黑龙江某部队农场调来了一批黄豆给大家改善伙食,科技人员们于是就送了个“黄豆干部”的称谓给他。

    1962年春节,吴大观和其他所领导亲自点了32名技术骨干聚餐,在这次后来被大家称为“尖子宴会”的饭桌上,大家畅谈工作体会,汇报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困难时期,这样的“优待”无疑给年轻的科研人员吃了一颗定心丸:无论什么时候,最重要的都是知识和人才。

    另一方面,很多老一代设计人员也都领教过吴大观的“严格”。“就是当时的室主任、副总师甚至也有被骂哭的时候。”曾任昆仑发动机总设计师的严成忠现在回想起来笑着说。那时,不少人都听过吴大观说:“不要怪我不讲情理。我要给你讲情理了,国家的事可能就干不成。”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一次发动机高空台实验中,压力表的指针摆动了一点点,大家都认为这样就可以过关了,差那么一点点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吴大观却一脸严肃地说,不可以差一点点,活人和死人有什么区别,不也差一点点吗?不就差一口气吗?这一口气就是生与死的分水岭。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

    吴大观一生视技术资料如粮食。“斯贝”发动机第一任总设计师王振华记得,吴大观当年专门制定了一些硬性规定,要求出国人员必须按规定写出书面的学习总结,并将在国外学到的知识通过培训的方式传授给大家。吴大观说,如果每个人搞完研究之后都放在自己的脑子里,别人不知道,就是很大的浪费。

    到了晚年,当大家提出要给他出版宣传他个人的书籍时,吴大观却主动提出:出版我个人的书籍不如出版技术论文集,给大家传播更多的知识最有价值。“我愿做一蹬阶梯,让青年一代踏着自己的肩膀向技术高峰攀登。”吴大观说。

    几十年后,那个穿胶鞋、吃食堂的“海归”时时还被提起。当时很多工人都没大没小地叫他老吴,而背地里,“老头儿”则是大家用得最多的一个称呼。

    有人甚至还记得吴大观曾给同事们出的那个谜语:华国包饺子——打一三国人名,谜底是吴用。夫人包了饺子,不用说,当然是吴老专门享用了。

    差不多30年过去了,梁炎忘不了外公唯一一次在北京陪她放风筝的场景,还有当时她哭闹着不肯回家时外公的许诺:“等我退休了,不上班时,就天天陪你放风筝……”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