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烧钱” 出手越来越阔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把优秀新生入学的奖励金抬高到了20万元。教育专家认为,重奖行为存在诸多隐忧。
重金奖励最高达20万元
在全国招生咨询统一平台及各校招生网站上,有百余家高校发布了优录政策,以各种“诱饵”吸引高分考生。与前几年的新生优惠政策相比,今年的优惠政策更加多样、奖励力度更大,多数学校以重金奖励为主:
浙江师范大学承诺,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者,奖励人民币20万元;居浙江省文科前150名、理科前200名者,奖励人民币15万元……对省外考生,高考成绩居各省(市、区)文科前1000名、理科前2000名者,奖励大学本科期间学费。
武汉理工大学则规定,第一志愿报考该校且高考成绩高出重点线40分以上的湖北理科考生,学校将满足其专业志愿;第二志愿报考该校且高考成绩高出重点线60分以上的,该校可满足其专业志愿。
为了吸引高分考生,华南理工大学增设了5个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班,每班30人。
本硕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学制比普通硕士和博士培养年限均减少1年。同时,该校继续推出新生奖学金,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各省总分状元可获奖5万元,各省单科状元可获奖两万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朱志勇向记者分析指出,各校出台重奖高分考生的政策,是生源竞争加剧的产物。近年来,各高校的生源格局受到动摇,除了一流大学,更多的二流、三流学校开始想办法吸收一批高分学生。
重奖高分考生凸显“分数至上”
针对以20万元重金吸引高分考生的做法,浙江师范大学招生办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该校地处非省会城市,“在吸引生源上不如省城的许多院校,为了录取更多的优质新生,我们大大提高了新生奖励力度。虽然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我们宁愿相信,高分学生应该普遍素质高一点。”
据他介绍,去年,该校推行了力度较小的新生优惠政策,最终有8名新生被免4年学费、14名学生被免1年学费。
“重奖高分新生虽然是竞争形势所迫,但并不值得提倡。”中国教育学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现在,从中学到大学,以分数为标准“抢生源”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十分不利于营造适合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中学通过培养出高分学生换取升学率、名牌率,借以提升学校地位;而大学则通过吸引高分学生为自己撑门面,赚声誉。分数越来越成为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该负责人说,花在奖励高分新生上的钱,没有用在点子上,学校更应该考虑如何发展自身的软硬件、改善提高育人质量。
记者随机采访了今年参加高考的几名高分考生,他们大多表示:如果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极端困难,不会报考奖金高但教学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
高校不差钱?
争相以重金吸引高分考生,高校真的不差钱?
今年两会期间,高校的负债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教育部日前首次将“开展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工作”列入2009年度工作要点。
据《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另据统计,仅72所部属高等院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平均每所高校欠债约5亿元。
此前,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负责人曾透露,借贷平均占高校资金来源的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主要渠道是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财政研究专家介绍说,近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但很难弥补高校各项庞大支出,因此高校的贷款额居高不下。
“在尚未探索出全新的资金来源方式前,如何开源节流是解决高校资金难题的重中之重。”该研究员认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如何使高校有限的资金高效运转,并最终落在实处。“购买教学设备、储备高水平师资队伍、改善困难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等,这些都是很需要花钱的地方。”
他表示,不少高校负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浪费现象严重,如大搞校庆等形象活动、重金抢高分生源、建设规模宏大但不实用的建筑……“如果学校能有效地把资金用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减少铺张浪费,开源节流,不仅能提升学校竞争力、吸引优质生源,债务问题也会逐渐解决。”他说。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虽然不鼓励这种做法,但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规定禁止此类‘重金悬赏高分考生’的政策。”
本报北京7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