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日
星期
“好学生”追求完美撒谎缓考引争议

缓考,期末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朱悦俊 周伟泓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7-03    [打印] [关闭]
    走出学校医院,小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给他正在发奋看书的室友们发了一条短信:缓考成功,兄弟们加油!

    小葛是北京某高校历史系大三学生。历史系的考试难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而小葛连着3天有3门专业课考试,“抱佛脚也抱不过来了”。面对连环轰炸的考试与颇高的自我期待间的矛盾,他想到了最后一个办法:缓考。

    随着各高校期末考试如火如荼,“缓考”一词跻身为校园热门词语。

    办缓考,撒谎技巧花样翻新

    “快窒息了……受不了了,我要缓考。什么理由比较好呢?

    “把手包得跟粽子一样地去医务室开证明?

    “吃点什么搞个食物中毒?”

    这是天涯社区里的一个帖子。近期,在各大高校的论坛上都出现了很多类似询问“如何办理缓考”、“缓考有什么后果”的帖子。

    几乎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有这样的明文规定:学生不能准时参加考试要办理缓考,否则以旷考计,该科成绩为零。而申请缓考又需提交其确实不能如期参加考试的证明材料,因而,办缓考对于那些本身不具备缓考资格的同学来说,成了他们各显本事的竞技场。

    小葛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现得特别犹豫。“缓了就缓了,不光荣,还是别说了。”

    但笔者在网上搜到了不少关于传授缓考经验的文章和帖子。这些网上流传的资料证明校园缓考是一门门道挺多的“学问”:抱个热水袋或贴个“暖宝宝”,去校医院开高烧证明的做法已因其“犯罪证据明显”、“风险过大”而被放弃;喝半杯开水,然后跑步去医院,马上量体温是能不留痕迹的“改进版”;吃泻药则被视为万无一失又不太伤身体的方法。

    还有人发帖指出:和医生套近乎则要视双方的“意愿”,不惜让故去的亲人又一次“告别”人世则是最绝的方法。

    “心理病假”成缓考新招

    在各高校教务部门出台的规定中,缓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清华大学自2005年开始施行的《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对缓考有明确规定。学生因病不能参加课程考核时,应在考前向所在院系教学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缓考申请,同时提交医院的相关证明,经批准后申请缓考方能生效;因事一般不批准缓考。

    有些高校明确规定缓考申请需要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或系主任签名,如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而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也规定了选修课、实验类或者其他没有补考的课程不能申请缓考。

    但“开个病假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不少学校在这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部分高校规定开具病假证明的必须是县市级以上的医院,这些能开具证明的单位把关也十分严格。

    除“生理病假”外,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都建立了“缓考建议”制度,学生可请“心理病假”。这些学校规定,认为自己存在应试心理问题的学生均可到中心申请接受缓考评估。对于来访的学生,心理咨询师会用20~30分钟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认知水平、缓考动机以及现实压力等。如发现来访学生心理状况较差,如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困难、过度紧张、焦虑等,无法参加即将来临的考试,咨询师可以建议学生缓考。

    但据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咨询师介绍,这套“缓考建议”制度非常严格,评估的主要标准是心理状态,咨询师不会从学生考不好的后果角度去进行评估。对于非情绪状态不佳、只是怕考不过影响前途而申请缓考的学生,他们不会开缓考建议书。另外,考虑到有些同学可能仅仅是临考紧张,这种缓考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中心还规定,从申请缓考到拿到缓考建议书需要两到三天。

    “好学生也缓考”争议多

    各高校设立缓考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给确实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参加考试的学生提供方便。但这项规定也给了不少投机的学生“活用”缓考制度的机会。

    多数学生是因为怕复习不充分,考卷“满目疮痍”甚至有“挂科”危险才想办法申请缓考的,但有少数成绩不错的“好学生”也在其列。

    按照大部分高校目前的规定,缓考科目只要参加补考并通过,对成绩没有任何其他限制,因此对保研、出国、找工作等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缓考后成绩按正常成绩记录”,这一规定是“好学生”们申请缓考的最大动力。

    北京林业大学大四学生刘蕾(化名)已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同学眼中学业成绩非常好的她也有过缓考的经历。大三时,她选了一门自己认为比较有难度的专业课程,因为期末复习不充分,怕出成绩后影响自己的整体成绩,最后影响评奖学金和保研,她无奈中想到了最后一招——缓考。

    但“好学生”缓考似乎比“怕挂科学生”缓考引来的争议更多。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复习时间宝贵,申请缓考无疑为他们争取了很多备考时间,分数自然会高一些,拿奖学金也自然容易一些。”采访中,不少同学都坦承“看不惯”这种现象。

    考研压力则是很多大四学生缓考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年研究生考试前夕,大四学生的课堂经常出现大面积“翘课”,考试时也出现较严重的缺考现象。今年1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前,曾有媒体报道,郑州某高校考研学生2/3申请了缓考。而此时学校为了保证一定的考试通过率,只要是为考研,一般缓考申请都会被批准。如出一辙,近来有些低年级的学生为了能在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GRE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申请将本学期在修的部分课程缓考。

    “缓考并非免考,虽然争取了一些备考时间,但代价还是很大的。”浙江林业大学辅导员殷老师说,如果没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她不建议学生缓考。

    殷老师解释,缓考一般在下学期初与补考一起进行,投机缓考虽然在短期内减轻了学习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其实是加重了假期或下学年的学习压力,同时对其他同学而言,确实也是不公平的。

    心理咨询师同样不推荐学生选择缓考。经常接触申请缓考学生的北大心理咨询师何瑾建议,学生要勇敢地面对考试,不要轻易选择缓考。在她看来,无缘由地缓考与其说是逃避考试不如说是逃避失败、逃避挫折。大学生有追求完美的心态很正常,但有些同学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希望自己的成绩“完美无瑕”,这是比较极端的想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心理健康。

    “很多学生在考试期间都会有轻度焦虑,这是很正常的。一定的焦虑能把人的身体调到战斗状态,精神兴奋,精力充沛,这是有利于考试发挥的。所以,缓考不应成为逃避考试、逃避挑战的‘救命稻草’”何瑾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